比如豬皮膠。
而質量最好的木工膠乃是魚鰾膠,從魚鰾中錘出來的。
豬皮膠是怎麼製作的?
把豬皮切成小塊,蒸煮,搗碎,然後放在石臼裡使勁的錘,把膠原蛋白給錘出來。
接著把這團混合物放進布袋子裡,把膠擠出布袋子,把渣滓留在布袋子裡。
據稱這個過程非常累。
但是他們身上就有豬皮,不妨進行一番嘗試。
於是又安排兩人制作豬皮膠。
箱子和櫃子的木料尺寸,馬林需要動腦子想一想。
櫃子應該是什麼結構的?
櫃子是站立的,尺寸大,必須又穩又結實。
他的想法是,先給櫃子做好外面的框,別忙著用膠和釘子,比劃清楚,然後再給櫃子的五個面裝好板子,這些板子最好也能夠足夠結實。
板子與框之間到底是用釘子連線,還是用榫頭連線?
用釘子連線,簡單省事,不結實。
用榫頭連線的話,對製作的精度就有比較高的要求,一旦尺寸不準,就可能裝不上。
馬林考慮一番之後覺得,既不用釘子也不用榫頭。
框上製作出臺階來,木板正好能夠卡進框裡,又被臺階給擋住,不會掉出來。
然後再打好釘子,櫃子就做好了。
他的決定是先做出正常的框來,不帶臺階的,比劃好尺寸,不打膠,帶轉軸的門裝進框裡。
轉軸是用木頭製作的,門不是由幾塊板子拼出來的麼?
最邊緣那塊板子,上下都做的凸出來一塊,這凸出來的部分加工成轉軸。
他為了算木材的精確尺寸,他還專門畫了張圖。
算清楚了。
怎麼把幾塊板子拼成一塊更大的板子?只在它們之間敲釘子行麼?
不行。
這幾塊板子的背面必須釘幾根橫木,就是說把這些待拼接的板子都給釘在橫木上,自發的就固定了,也拼好了。
幾塊較大的板子背面都必須有這種橫向的木條。
真的做起來不難。
華夏國古代那些木匠自身也就是會一些小學算術,都能夠製作出複雜的木器來,其中的難題在於手工,而不在於設計。
終於把櫃子的料給算清楚,把尺寸和數量都給寫好,交給幾個原始人進行加工。
他們使用的斧子、鋸子、刨子都非常鋒利。
馬林覺得他們越來越不像原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