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又存在問題,鋼鐵會熱脹冷縮,鐵水澆進來,它們自己也會變形,不適合當做模具。
那麼工業上那麼多精密零件到底是怎麼製作出來的?
機械的零件是怎麼鑄造的?
馬林對這些內容懷有濃厚的興趣,原因之一在於,當初華夏國之所以落後於西方,就與這些技術有一定的關係,西方有機械化大生產,華夏國啥都沒有。
流水線要能夠連續生產幾千個同一種零件,它們中的大部分都一模一樣,沒有偏差,符合標準。
馬林這種土法鑄造是絕對不能滿足要求的。
他又想起了一件事,蒸汽機對目前的他來說絕對是件精密機械,如果鑄造的零件不合格,很容易損壞,想帶動火車跑起來更是不可能。
他又想了一種事物,那就是燒木炭的汽車,他沒有石油,也不具有進行石油化工的能力,即使能夠製作得出柴油機、內燃機,也無法提供燃料,所以他得駕駛燒木炭的汽車到處跑。
按理說,蒸汽機可以具有巨大的力量,連火車都拉得動,所以用來驅動汽車也是可行的。
他不知道自己距離工業化還有多遠的路。
如果過不了鑄造這一關,他便生產不了精密零件,於是也不存在工業化。
鐵水和鋼水流出來,進入鑄造車間,他怎麼把它們加工成幾千個、幾萬個一模一樣的零部件?
他還有個疑問,鑄件做好後是怎麼與模具分離的?
同以往一樣,這天沒有找到礦。
缺少探礦知識導致工作效率太低。
他覺得自己可能已經從幾十個銅礦、鐵礦上走過卻沒有辨識出它們來。
對他來說,探礦是個運氣問題。
他要找到的是露天的、交通相對來說比較方便的富鐵礦、富銅礦。
如果找到了貧鐵礦怎麼辦?
不知道。
如果貧鐵礦交通不便,那麼就沒有開採價值。
如果交通方便,那麼至少是一個補充。
就算是冶煉的時候需要花費很多力氣,可是現有的鐵都是在金水村生產的,需要先用酸從黏土中提取出來。
他非常渴望獲得鐵礦和銅礦。
野犬部落的原始人一直想弄懂他在做啥,透過翻譯不停的問問題。
他儘量進行耐心的解答。
事實上他的商隊成員也一直在問他各種問題。
最多的都是關於他老家藍星的狀況的。
原來馬林完全無法與他們進行類似的對話,雙方存在很大的隔閡。
如今距離拉近了,談論這種問題的時候馬林並不會覺得心裡不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