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大漢也是用繩弓帶動轉軸飛速旋轉。
兩厘米粗的轉軸,每秒能夠轉動超過十圈。
講的更詳細點。
把兩根繩以完全相反的方向纏繞在轉軸上。拉一根繩索,就能夠帶動轉軸轉動,同時把另一根繩索給纏起來,拉到頭後用另一根繩索反向拉。兩根繩索拴在一張弓的兩頭,兩個大漢就像是拉鋸一般來回拉這張弓。
比拉鋸費力氣,但是手感很好,而且切口會非常好看,同時能夠在臺子上精確的控制切口的走向。
整體上來說反而更省力了。
其實拉繩弓這件事非常有意思,一直有好奇的原始人願意過來幫忙。
那種轉動式刨子也很沉,同樣效果也很好。
馬林本來刨一張木板要花很久,因為刨刀不鋒利,可是這種轉動式刨子的轉速彌補了這個缺點,使得刨木材的效率提高了幾十倍。
這兩種器材的使用帶來的第一件作品就是獨輪車的車輪,充分體現了它們的價值。
讓車輪每秒轉十圈,再把一個鑿子固定在車輪邊緣,輪子自己就會被刮成圓形。
其實馬林知道每秒轉十圈有點少。
但是當前這種樣子已經夠製作車輪的了。
那麼,再考慮一下,是否可以脫離繩弓,採用更好的驅動方式?
比如說用一個轆轤加一個傳動帶來帶動轉軸旋轉?
這裡存在一個問題。
那就是傳動帶到底能夠提供多大的摩擦力。
如果摩擦力不夠,那麼傳動帶就會在轉軸上打滑。
他沒有材料來製作合適的傳動帶。
再思考一下,其實他可以用牛皮來製作比較寬的傳動帶。
那摩擦力不足的問題怎麼解決?
把軲轆與要帶動的轉軸的距離拉到最遠,把傳動帶給繃的非常緊,再把相對位置給固定住。然後這個軲轆就有能力給較細的轉軸帶來很強的拉力了。
就像是騎腳踏車一般。
騎腳踏車的時候,有幾個不同的檔,騎得越快的檔蹬起來越是累,騎得越慢的檔蹬起來越是省力氣。
傳動帶可以透過自身的設計繃的足夠緊嗎?
馬林覺得難度比較高,不容易實現。
他啥工具、材料都沒有,只能用牛皮製作傳動帶。
他的剪刀是自己用砂輪磨出來的,作為材料的鐵塊那外形簡直慘不忍睹。即便如此他都能夠磨出比較好看的形狀,並且開好刃,刃之間咬合的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