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它們給捉回家養殖,是成活率最高的方式。
一個養豬場養幾十頭野豬就行了,沒必要養太多。
馬林覺得再吸收上百人到附近居住也沒問題。
於是在第二個月又出去轉了一圈,買了七個人過來。
那些小野豬一個月的時間體型便增大了不少。
這一圈花了七天。
秋意更深了一些。
馬林開始考慮一個問題,他是該繼續向東南方走,找到更多原始人部落,傳授給他們各種生活技術,還是該留在竹筍村,專心發展養殖業。
心裡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附近竹子很多,他開始嘗試製作一種很簡單卻很有用的東西。
絕對是一種合格的商品。
那就是紙。
其實造紙比織布簡單。
竹子內部不是有纖維麼?它們是製作白紙的上好材料。
收集這些纖維,放在石臼裡搗碎,然後泡進水裡,讓它們變成非常稀的漿糊。
他不是有布麼?
把一塊布綁在一個木架子上,端著就像是一個盒子。
用這個盒子去撈下面的漿糊,漿糊裡面的纖維會被布給擋住,形成一層。
現在瞧起來已經有紙的樣子了。
端出去,把它取下來,晾乾,就成為了白紙。
馬林搗那些纖維的時候,難以倒的很均勻,於是製作出的紙也不夠順滑。
但是至少它們確實是紙。
當馬林把紙給造出來之後,竹筍村這些人都極為驚訝,然後感到特別的欣喜。
‘大樹’,‘小樹’,‘黑子’,‘白子’這四人則是露出了自豪的表情,這就是他們為什麼要跟馬林一起出門。
他們知道他做得到這種事。
他們也期待著這種事的發生。
有紙後就應該有筆。
他知道蘆葦和鵝毛都可以製作筆,而鵝毛筆比蘆葦筆更好使。
把鵝毛加熱硬化,把頭部給剪的比較尖,然後就獲得了鵝毛筆。
墨水從哪裡來?
他覺得把木炭粉配上樹脂,就能夠成為黑色墨水。
他對不同的樹脂進行試驗。
把樹脂燒熔,成液態,加入木炭粉,攪拌,摻水。
有的能夠成為可以使用的墨水,有的不能。
一種他不認識的樹的樹脂製作的墨水質量還說得過去。
於是他就拿來寫字。
他花了四天造紙,有幾百張a3那麼大的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