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穀子、豆類磨成粉後味道會更好,而用石臼可以完成研磨。
他也教他們蓋各種房子,既有草棚,也有泥房子和石頭房子。
既然教了燒陶,也會教燒磚瓦用於造磚房。
老鼠村的親戚聽說這邊的狀況後也派人過來進行學習。
馬林在這裡生活了一個月,飲食住宿情況都非常差。
野外存在一定數量的麻料作物,他們儘量採集一些製作麻布口袋和麻布。
馬林給他們製作了兩輛極為簡陋的紡車。
沒有金屬工具,想加工木頭特別難。
如先前那般,把一根粗木樁插在地上,上面開兩個洞,一個裡面插一根棍子,另一個裡面插一個軲轆,用一個線圈套住軲轆和棍子,軲轆轉動的時候,會帶動上面的棍子。
然後上面的棍子就可以轉的非常快。
兩人配合一起紡線。一個人專門轉這個軲轆,另一個人則是把待紡的纖維連線到上面那根棍子上,它的旋轉會把蓬鬆的纖維給擰細,形成線。
因為手工非常粗糙,所以上面的棍子和下面的軲轆轉動起來都搖搖晃晃的,用來傳動的那個線圈也容易掉下來,所以兩人都要不時的用手進行糾正。
即便如此,這麼紡線也比一個人用陀螺紡線快很多倍。
這是製作難度最低的紡車,也是用起來最不舒服的紡車,更是缺少觀賞價值。
即便如此,它能夠用來紡線,速度還可以,這就具有價值。
以前馬林怕麻煩,每見到一個貧困的地區總希望能夠一次性的讓它富裕起來。
現在則是比先前鎮定很多。
不管老鼠村南邊的地區如何擁擠、貧乏、混亂,他把實用的生活技術傳播進來總是正確的。
他覺得其實自己可以做到很多事情,只要他足夠努力,這個世界的經濟狀況是能夠發展起來的,只是需要不少時間。
他能夠做到的事情其實還不少。
在老鼠村周圍發現了大量的藤,適合編織筐、墊子、床鋪、椅子。
自從學會用蘆葦編織以及用麻紡織,他對藤條的重視便顯著的降低了。
不過這裡有這麼多天然的藤條,還是加以利用比較好。
即使他很努力的想要找到別的資源,卻一無所獲。
接著繼續向東南方向前進。
步行六十里左右,到了老鼠村原始人的表親的定居點。
在這裡居住了兩天,也試圖在周圍找到資源,尤其是金屬,依然一無所獲。
為啥找金屬這麼難,不管是銅還是鐵,啥都沒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