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前的做法是,每個人只種植很小的面積,比如說六十平米。這樣子即使使用木頭和石塊翻土,也能夠及時翻完。
但是當他獲得更多的種子,他認為有必要種植更大的面積。
一分地可能只能收穫幾十斤穀子,夠做啥的呢?
連吃一個月都不夠。
一年收兩季,大約就是七八十斤。
對於緩解狩獵的壓力確實有一定的用處,以前沒地種的時候都活得下去,現在能夠有七八十斤的糧食過冬,大約就挺的過去了。
但是馬林知道人口會迅速膨脹。幾十年後,鳥巢平原的每個部落擁有的獵場都會縮小至少九成,獵物肯定不夠的。
大家必須學會種植和養殖,而且要能夠以它們維生。
那麼,那種粗放式的種植業到底行不行呢?
不耕地,只在地上掘出一個坑,把種子給埋進去,行不行?
種子播下去的時候不是一個坑一個坑的麼?
只把坑旁邊的土給翻一翻,捏碎,這種做法是否可行?
馬林認為是可行的。
在沒有金屬工具的情況下,這就是最好的做法。簡單、省心,雖然畝產量會很低,但是能夠數倍的提高種植面積,使得一個人可以收穫的糧食變多了。
與苦薯相配合,生活能夠改善一截。
原始人的心態與馬林是不同的。
馬林巴不得經濟能夠一下子發展到藍星當代那種樣子,人人都有智慧手機玩。
但是原始人只想著略微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就行了。不用那麼著急。
豬嘴村周圍,一天路程以記憶體在四個定居點,都是清早出發,晚上就能夠走到地方。
現在大家都在嘗試種糧食,也在嘗試馴養野生動物。
多馴養幾隻野生動物,天氣惡劣的時候就不用出去捕獵了。此外幼崽長大之後肉肯定會變多,雌獸將來又會產仔,這比狩獵容易了很多倍。
在野外狩獵野牛充滿了危險,可是宰殺自己家的牛就容易多了。
用石塊和棍子翻土,非常的吃力。
所以石塊和棍子的形狀會有很大的影響。
一根尖棍子可以慢慢的把土給刺開。
如果棍子一頭具有鏟子一般的形狀,那挖土就會稍微快一點。
石頭也是這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