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這麼密的線織出的布應該是合格的。
柵格是使用紅線繃出來的。它們的特點是排列的非常密,並且每一根的中點處結了個圈,方便日後向裡面穿線。
下面就開始繃線。
用針進行操作。
兩根骨針。它們的直徑都超過了兩毫米,雖然比較粗,但是用於穿線是合適的。
他把兩根針都給紉好線。
開始在前方的木框上繃線。
先確定布的左右邊緣都在哪裡,總寬度六十厘米。
最左邊開始繃第一道紅線。目的是把三百根紅線繃在六十厘米長度的木框上,形成密集的柵格。
用針動手。
起手在上面的橫木上繞個圈,打個扣。把拉出的線量出半尺的長度,在這個位置挽個線圈,做成死扣,圈的直徑不要太大,最多半厘米。繼續用針拉著線向下,到達正下方的橫木,拉緊,繞圈,打個死扣。
把針拔出來,喊個小孩專門幫忙給針紉線。
換一根紉好線的針,開始繃第二道紅線。
距離上一根紅線兩毫米左右距離,窄於這個距離沒有關係,在上面的橫木上用針牽著線轉個幾圈,再量出半尺的長度,挽個線圈,做成死扣,繼續向下牽線,到達下方的橫木,拉緊、繃直,再繞幾圈,打個死扣,把針給拔出來。
小孩已經幫忙把另一根針給紉好了。
於是換針繃第三根紅線。
一共要繃三百根紅線。
預計要花上至少一天半。
這些豎著的紅線便形成了柵格。稱它是沒有橫線的網也行。
馬林使針線的手並不巧,他只能想著,自己使的多了之後就會越來越巧了。
每當繃好十根線,他就擔心它們會在橫木上滑動,然後發生錯位、糾纏。
他拿了個小碗,裡面有團樹脂。
他在火中稍微烤一下小碗,樹脂就會燒熔。
他用棍子蘸著樹脂,滴到上下兩根橫木上,與那些已經繃好的線進行粘合。等到樹脂冷卻,它們就會被固定,不會再滑動和錯位。
十根紅線大約佔據的總寬度是二厘米。
他用了一個鐘頭才完成第一個二厘米。
時間花費在給線打扣上,尤其是每根紅線正中挽的那個圈,只有半厘米的直徑,卻必須打成死扣。不是不能打,而是需要花費時間。他是拿著針來打扣,而且得量好長度,線圈的位置距離上下的橫木都是十五厘米左右。
但是至少他能夠確定,用針來這做這件事,確實能夠把紅線給排的比較密集。
關鍵是密集,繃的相對較緊。
至於這豎線是否足夠垂直、均勻,那就不要緊了,反正上下兩端都給用樹枝給膠在橫木上了,不會發生錯位就行了。
小孩幫他紉了一個鐘頭的針,總共十次,然後就覺得無聊,跑了,馬林只好再喊來一個小孩,幫忙給針紉線。
馬林小時候就經常做這種事,把線給穿進針眼裡,看起來容易,但是運氣不好的話可能花個十分鐘都紉不好。
他覺得最吃力的地方還是在正中間挽那麼一個線圈。線圈的位置正好不上不下,距離上下方的橫木都是十五厘米,不要差太多,線圈的直徑只有五毫米左右,卻必須打個死扣,像他這種用針線不多的人,這個動作必須非常的小心而又吃力。
新來的這個小孩非常的耐心,就坐在毛團墊子上,一邊吃野果,一邊隨手幫他紉針。
一個上午,總共繃好了四十根紅線。它們形成了密集的柵格,或者說,網,不太均勻,但是互相間有清晰的界線,沒有交叉和錯位。
在用樹脂來把線頭固定在橫木上的時候,也遇到了一點麻煩。
操作的時候,棍子可能會粘著線,拉動它們,造成錯位和糾纏。
而樹脂把糾纏的線給膠合在一起之後,就得使大力氣才能拉開。而一使大力氣,就可能把柵格線給拽得在橫木上滑動起來,於是更多的線糾纏到了一起。
因而必須小心操作,不能著急。
他從沒做過這麼細心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