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把面都給和完,多餘的餃子都下鍋,跟豬肉一起燉。
豬肉有很多種吃法,但是馬林都不會。
他只知道把各種挖來的野菜與豬肉一起做大雜燴。
肉快要燉熟的時候可以把最後包的這些餃子下到鍋裡。
餃子是種很好的調劑,味道跟肉以及野菜都區別很大。
一想到自己只有苦薯這麼一種作物,心裡就覺得惋惜。
如果還能有玉米、大豆、小麥、土豆之類的東西多好啊?
他想吃火鍋,但是不知道該怎麼做,既不知道底料該怎麼配,也不知道油從哪裡來。或許他們可以奢侈一把,用純豬油、羊油來煮火鍋。
他又想製作粉絲、寬粉條、涼皮。如果有這些食物,他會覺得生活非常的快樂。
他壓根就不知道它們是怎麼製作的。
沒用多久,蒸餃就蒸好了。
基本上每人只能嘗一個。
大家都覺得非常好吃。
豬肉薺菜餡,在馬林老家也算是好吃的東西。
吃完後,大嬸希望馬林能夠製作更多箅子,要是能夠再製作一個石臼,那更好。
為了磨麵粉方便,供四十多人吃,最好能夠有兩個石臼。
馬林答應了。
大嬸讓他再弄一個石臼,他決定弄兩個。
沒有金屬鑿子進行加工,那麼就燒熔了,然後用棒槌搗出個大坑來。
他的黏土窯能夠燒陶器,甚至可以把草木灰漿燒成釉質,用來熔化石頭是非常容易的。
溫度最高的那個窯,他壘了三米多高的煙囪,爐膛裡的風比電風扇吹的還猛。
吃完晚飯,他就前去挑選合適的石頭。
見到了兩塊四十斤左右重量的石頭疙瘩。他也不知道它們叫做什麼石,但是確定它們的熔點低於一千度,跟他燒陶器用的溫度差不多。
把它們放進兩個不同的爐子裡燒。
準備好了棒槌用來搗它們。
大約八百多度它們的表面就會紅通通的,接近一千度的時候它們就會開始變形。
他會等到它們被燒的更徹底一些的時候再用棒槌搗它們,直到搗出個大坑來。
反正睡覺前就能夠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