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石杵在石臼中磨薯幹,比較得力,比拿著兩個石塊磨效率高很多。
南石村原來有個天然帶凹坑的石頭,馬林一開始試著在裡面磨過豆子。但是效率太低,那坑又淺又窄,凹凸不平,不容易使力氣。
現在的石臼乃是自己動手製作的,這個坑就比較的圓,大,光滑,方便使力氣。
用它磨粉會省力很多。
他連續磨了兩斤苦薯粉,感覺用了不到一個鐘頭。大約是因為薯幹不像豆子、玉米那麼堅硬。
管廚大嬸看到後非常高興,自己過來試,表示挺方便的。
對於原始人來說,這種石臼石杵瞧起來就很神奇。
馬林希望自己每天都能夠吃到一定量的苦薯,至少能夠當做調劑。總是野菜燉肉,沒有個花樣,壓根就撐不住。
南石村這兩年獵物特別豐富,所以現在就面臨著這種吃肉吃膩了的煩惱。
可能日後會迎來災荒年月,但是眼下,想節儉也做不到啊。不使勁的獵殺那些野生動物,它們的數量就會氾濫,帶來生態的崩潰,再過一段時間,他們這裡估計會變得非常貧瘠。
馬林的建議是,可以邀請周圍居民點的人過來居住。
比如桃林村那麼困難,不如把一兩個小孩、老人、姑娘給搬到這邊。桃林村嫌養活他們太累,南石村卻養的起。
即使老人、小孩不擅長幹活,放羊和磨苦薯粉這種事卻是做得了的。
馬林認為南石村缺少人手。想頓頓都吃苦薯面製品都做不到。
他的箅子已經做好了,可以用來蒸饅頭、包子、蒸餃了。
其實他很想吃煎包、煎餅,但是沒有鍋。
倒是可以炸丸子、油條,但是他不懂得用完的油應該怎麼處理,用來炒菜有沒有問題?
油條怎麼炸的?他也不知道。是不是把麵糊用筷子蘸著拉成條狀,甩進油裡,它自己就會膨脹,形成油條?
那饊子又是怎麼做的?
他覺得自己真是饞,在沒有小麥粉的情況下便開始考慮這些食物了。
他得承認自己是個饞鬼。
他給大嬸展示箅子,把它放到鍋裡,解釋它是怎麼用的。
把餃子捏好,放在箅子上,坐到鍋裡。水燒開之後的水蒸氣便可以把餃子給餾熟。
不止餃子,各種麵食都可以這麼熟,用苦薯面做饅頭,也能這麼蒸。
大嬸自然沒吃過蒸的東西。
為了瞭解味道怎麼樣,他們抓緊開始剁餃子餡,和苦薯面,擀餃子皮,包餃子。馬林要求把這些餃子都包的比較狹長,他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但是自己在華夏國吃過的蒸餃都比較狹長。
剁了一盆餃子餡,但是隻和了三斤苦薯面,因為他們只有一個箅子。
這個箅子只是個樣品,讓大家瞭解怎麼蒸東西吃。
包了大約五十個餃子。箅子上已經放不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