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完全按照馬林說的那樣,不計成本的在全國修建石子路,爭取一年內全部修完,施工人員全都從路邊的農村找,由國家支付勞務費,那麼工程量有點太大,國家的財政收入會被全部耗光。
經濟發展講究平衡兩字,於是各地的道路委員會認真的考慮了一下這個問題,把施工規模給縮小了。
原東國、遠東二國範圍內,所有鎮、鄉必須以石子路相連,各村子與鄉鎮是否要以石子路相連,要看村子的人口多不多,距離遠不遠。
所有市、縣級市必須以瀝青公路相連。
所有大城市之間必須以國道相連,寬度十五米以下、十米以上,小人們身高四十厘米,車子也小,使用的路沒必要像藍星那麼寬,路面的堅固程度也沒必要像藍星那麼結實。
限時兩年內完工,現在的施工量是原計劃的四分之一,成本也是原計劃的四分之一。
這依然算是式的修路計劃,道路附近的農村人口將會有不少被徵募到修路隊幫忙。
問題是,這路修好了之後,真的有那麼多車輛在路上跑麼?交通運輸量真的有那麼大麼?現在的經濟水平配得上這種路麼?馬林是不是高估了現在的經濟狀況?
蒸汽機問世到如今不到九年。
道路就要達到這個標準。
如果這件事傳到藍星老家,他會被人笑話,好高騖遠,不切實際。
但是蓋姆世界與藍星存在顯著的不同。這裡存在沙狗神廟,存在非凡者和非凡之力,這裡的主要居民普遍是身高四十厘米的小人。
在馬林、小青、約克帶來了很多技術、這裡的非凡者掌握著不少非凡科技的情況下,工業革命一旦被引爆,經濟發展就會非常的快。
馬林懷疑的是,真的能夠快到眼下這種程度麼?
建立採礦公司要多久?
建立大型鋼鐵公司要多久?
開發大型油田,建立大型化工廠要多久?
不到九年,就需要那麼發達的道路了麼?
華夏國改革開放初期的道路都沒有達到這個標準。
東翼洲聯邦的經濟,現在接近華清末民初,初步出現了一些工廠,修了一些路,農民出門主要還是靠步行和乘坐牛馬車,方便易走的泥土路還是三年前的修路的過程中修的。
現在又要來一次修路,搞一次鳥槍換炮,是不是太急了?
泥土路開車不太方便,但步行、騎馬是可以的,牛車、馬車在晴天路乾的時候也是方便通行的。
原來想走寬闊的泥土路都走不上,現在至少是有泥土路的。
小人們倒是樂意修路,因為築路隊一天管三頓飯,還給發工資,作為農村人,缺少賺錢途徑,有這種工作算是不錯了。
地方的那些石子路由各地自行商議怎麼修,國道、省道由國家進行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