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計算實在不可能出錯,檢查完一遍沒有讀錯題,沒有缺字漏字後,淩彥便將答案謄抄在捲上,起身交卷。
這一場選試,淩彥乃是第一個交卷的。原因之一自然是因為他有金手指,之二就是別的學派也不似算學這般好作答。為了防止舞弊,考生必須等到五人一組,結伴而出。淩彥頭一個交卷卻出不去,只得耐心等。不由懊悔起自己方才急著交卷出來。
主考的考官之一收了淩彥的卷子,順勢看了起來。他們不同學派各有判卷的學士,獨算學的答案是一定的,誰都可以判。考官從第一題看起,飛快地對著答案,卻越看越心驚,這麼短時間內作答,竟然無一錯處!
考官看卷子,淩彥只能無聊地盯著他看,在心裡和系統吐槽:【系統系統,你怎麼不告訴我,交了卷子也出不來?】
【你不交卷,怎麼知道別人什麼時候出來呢?反正也是要等的。】系統隔了一會才出聲,同樣振振有詞。
【知道你無聊,別發牢騷啦。】
等了半天,終於有人陸陸續續交卷了,湊到五人,第一個竟是淩彥的熟人:墨清。
“你回去好好學學禦前奏對的禮儀吧。”淩彥走出去之前,旁邊的考官突然懷著複雜的神情說了這樣一句話。淩彥自然聽得出他是在暗示自己透過選試了。
“提前恭喜吳生。”一出門,墨清的腳步漸漸放緩,淩彥有意識地跟著他慢下腳步令那三人提前離開,藉著墨清便笑著拱手祝賀。
“豈敢。”淩彥一笑,“墨兄可有表字?望乞見教。”墨清能夠這麼快出來,自然也是有十足的把握了。而他能與這位兩度相逢,又將同登寶殿,也算一場緣分,叫一聲表字並不過分。
“上澄下明。”墨清的反應很快,似乎立刻領悟了淩彥的意思:“淩彥,來日再會,還望好好切磋一番。”
“還望澄明手下留情。”
兩人並未多說,各自一拱手,默契地轉身離開。他們都知道,殿前奏對,才是真正交流的時刻。
對於本朝出名的禦前奏對,舌戰群儒,淩彥也陸陸續續瞭解了一些。這種奏對類似於頭腦風暴,針對皇帝所給的一個命題,各抒己見,闡述各自門派的思想,而在大家各自說完看法後,便可以選擇指定目標辯駁。
對於這些,前大學辯論隊隊長,現蔚藍衛視金牌主持人淩彥表示,自己沒帶怕的!
果然,放榜當日,吳橋的名字赫然在列,應邀上朝。吳遠則因為年齡太幼,名次又不夠突出,只在觀戰之列。
參與禦前奏對的學士們都被傳去培訓了一道禮儀,又發下了嶄新的深藍服飾。淩彥的指尖劃過那柔軟衣料,心裡也有了更多的想法。
【淩老師,你變了。】系統突然出聲。
淩彥一笑。他的確變了。【不僅僅是安利數理化了,我想要更多。】
這個朝代是理想化的,無數有識之士可以在最高統治者面前直抒胸臆,這是無數人想都不敢想的。同樣的時代在真實的歷史上是一段黑暗沉淪的開始,而淩彥想把它變成一個轉機。一個理想主義者曾經掙紮過的,夢想過的目標:
兩個聲音交錯在一起:“河清海晏,國泰民安。”
兩列青衫學子,昂首挺胸,神采奕奕地步入,宮殿大門在他們身後關上。
很多年後的學者們企圖追溯當年的禦前奏對,卻驚訝地發現,歷史上沒有留下任何完整的記錄。只有吳橋的師弟吳遠的散文中記載了同他的師兄一道驕傲走進去的學士們,離開大殿時,一個個都像戰敗的鬥雞,耷拉腦袋,垂頭喪氣。以後再一提起那一日,他們大多數不約而同擺手沉默。於是這又給了無數後人以遐思,據此編排了無數算學傳人吳橋力戰群雄的故事,為此後泱泱華夏數千年的數理化推廣做出了巨大貢獻。
而事實上,在聽說了戰和之爭的討論主題後,淩彥便脫口而出十六個字:“師夷長技以制夷。西學東用,勝負皆可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