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偆恍若未聞,不知怎麼的,她如今現在,竟是半點兒也不在意那賈元春。
“她是淑妃娘娘的跟前的,奉了娘娘的命,來東宮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鬱偆拿著茶盞,不在意地道。
黃良媛意味深長地道:“確實是挺正常的……”
鬱偆的視線落到外頭,像是在看那戲臺上,正上演的悲歡離合。鬱偆的眼珠子微微轉動,看著那戲臺邊上的身影。都是可憐人,若不是生在這個時代,處在那樣的家族之中,說不定……會有另一番境遇。
戲不過才唱了四折,這天就漸漸地暗了。只見一行宮人,手中拿著火摺子,開始將廊下的燭火點上。
上元節又叫上燈節,這燈自然是這這個節日之中的重中之重。在夜幕之中,那些個懸掛著的明角燈,宛若天上星辰,半懸於空中,與那天上的銀河遙相輝映。
臺上的戲唱得□□迭起、牽動人心,臺下的人看得透入,跟著那臺上的人,或哭或笑。
可戲終有散的時候,高坐主位的娘娘給臺上的人賞了錢,那些在臺上或扮王孫公子、或當神仙妃子的人,立刻現了原形。
臺上的戲落了幕,臺下的人也就散了。
上元節也是個團圓的日子,宮中亦開了宴。只是這一回,比著除夕當日,要顯得隨意一些。等那酒過三巡,鬱偆便跟著太子妃,與其他太子的妃妾一道回東宮。
回到東宮的時候,其實時間還早,只是如今天黑得早,房中就算上了燈,也不便於視物,只得早早睡下。
鬱偆剛卸下頭上的冠子,便聽有人來報,太子使人賞了燈來。鬱偆只得又重新戴起冠子,往外間去迎。
太子跟前的內侍,諂媚地笑著:“殿下得了幾盞燈,特挑了兩盞,讓小人給良媛您送來。”
精工製作的明燈,沒有被放在箱子之中,而是裡頭點著蠟燭,由兩個宮女執著送來的。
鬱偆對著太子所住的方向一拜:“嬪妾在此,謝過殿下恩賞。”
來送禮的內侍宮女得了賞,便再拜過鬱偆之後,回去跟太子覆命。
當值的蔣嬤嬤問道:“良媛,這燈掛在哪裡妥當?”
“先拿來我看看。”
蔣嬤嬤先是將那燈籠之內的燭火給熄了,等那燈籠摸在手中沒了熱度,這才將其中一隻,松在鬱偆眼前。
鬱偆原以為不過是製作精良一些的明角燈,可沒想到居然是水晶的,木製的框架,鑲嵌了六面透明的水晶片,外頭還綴著珍珠、寶石製成的穗子。那水晶片上,還花了四時花卉,另還配著詩。
看完這一個,鬱偆又去看另一個,這本就是一對,樣式是一模一樣,可拿在手中細看,這上頭鑲的,竟是略帶藍色的玻璃片。
再看細節,水晶珠子、淡水的米珠、小粒的紅寶、藍寶、松石,不知用了繁幾。細細聞了聞,這燈籠的骨架,似是用沉香木做的。
鬱偆在這宮中也有些年頭了,在長春宮的時候,淑妃的庫房都不知進了幾回,她一眼就看出,這兩盞燈籠在宮中也算的上是稀罕的物件。
“你去向別的人哪兒打聽打聽,她們哪兒是否也有這兩樣東西。”鬱偆向蔣嬤嬤吩咐道。
“良媛是說……”
“要將這兩盞燈籠湊成一對,怕是不容易。”
這燈籠湊成雙,自然是為了有個好寓意,但大塊的水晶難得,又要磨成薄片,這期間不知道要耗費多少材料。想是做燈籠的工匠討了個巧,乾脆就用了玻璃。可就算如此,這也是極難得的。
又是名家手筆,這對燈籠,怕是再也找不出第二對來。
蔣嬤嬤領了命,便去倒座房哪兒打聽。
這頭吩咐好,鬱偆便讓人將這兩盞燈,重新點上蠟燭,找兩個架子,掛在她那睡床的正對面。這樣好看精美的事物,自然不能放在庫房裡落灰。
簡單洗漱過後,鬱偆側躺在床上,看著那兩盞燈籠,心中有些想不明白太子這是個什麼意思?
想不明白,鬱偆乾脆也不就不想了,翻了身,將被子蓋嚴實,直接闔了眼入睡。
蔣嬤嬤去給鬱偆打聽訊息,就換了黃嬤嬤來,和紀嬤嬤一道,給鬱偆值夜。
兩位嬤嬤見鬱偆睡著了,便放下床帳,又讓一旁的宮女仔細將室內的燭火都熄了,只留那兩盞太子送來的燈還亮著。
第二日一早,蔣嬤嬤帶著打聽來的訊息回稟鬱偆,東宮的這後宮裡頭,不管是太子妃、良娣、良媛,還是孺人,都得了太子賞的燈籠,且都是一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