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衣箬笠歸舟晚”、
“淩煙閣上功名榜,不及老夫野藿香。”
那第一句不就是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裡面的一句麼?還有淩煙閣不是太宗皇帝,為陳列二十四開國功臣的畫像,而專門修建的麼?
這個時空之人,根本就不知淩煙閣為何物!
佳吟基本可以確定,那張融的身份,定然張志和脫不了幹系。如果真如猜測的一樣,那格律詩在這個時空的推廣,
便完全可以解釋的通了。
她迅速地調動大腦中,儲存的有關張志和的資料:
張志和自號“煙波釣徒”,又號“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詞人和詩人。十六歲參加科舉,以明經擢第,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唐肅宗賜名為“志和”。
關於張志和,佳吟還記得《續仙記》,留下一段他的記錄:“其後真卿東遊平望驛,志和酒酣為水戲。鋪席於水上,獨坐飲酌嘯詠,其席來去遲速,如刺舟聲。複有雲鶴,隨複覆其上。真卿親賓參佐觀者,莫不驚異。尋於水上揮手以謝真卿,上升而去。”
顏真卿不是道家思想者,不說張志和浮水昇仙,只能為其寫出“忽焉去我”、“煙波終生”的銘文。
但深諳道家精髓的佳吟知道,張志和是用了,道家術語中的水解之法,上升成仙的。
難道張志和大師同自己一樣,也是從華夏國的時空穿越而來?當年的羽化登仙,原來是到了如今這個時空。
按照常理,修仙之人是長生不老的。那麼,張融大師離開朝堂,歸隱遁世後,又去向了何方。
忽然,佳吟一拍腦袋,如醍醐灌頂一般。自己隱居於浣幽谷修道的師傅,不就是自號“玄真子”嗎?
他山下那一頃波光浩渺的碧海,不是被他命名為“煙波海”嗎?難不成,師傅就是張融大師?
記得自己曾經追問過祖父,玄真道長為何要收自己為徒。畢竟自己的武功修為弱到微乎其微,而且還體質纖弱,根本看不出他日能修練出神功的跡象,還有可能隨時會告別人間。
祖父回答說是,道長稱,這個孩子仙風道骨,絕不是久困於俗世之人,他與這個孩子有緣。
現在仔細一想,師傅所說的緣,恐怕就是知曉,自己與他是來自同一時空吧?
想到這裡,佳吟不住的點頭,忍不住在心裡,將自己強大的腦補能力點了個贊。
緊張地查閱和動腦分析,使佳吟完全忘記了,時間在飛快地流逝。由於太過專注,她根本就沒注意到,原來陸續進來的幾位查資料的學者,都相繼離去。
那位模樣清冷的守藏吏此刻也不在,可能是去別的館閣中忙碌去了,
古籍閣中只剩下佳吟一人。
由於太專注地思考問題,她根本沒注意到,閣中進來了一位著黑色衣袍的高大男子。
進來後,兩眼急速地掃描了一遍,見閣中無人。一閃身便來到離佳吟最近的書架後邊,拿出面巾將臉部遮掩起來後,自懷中掏出一節竹管,吹出悠悠的煙霧來。一絲若有若無的甜香,在空氣中彌漫開來。
幾分鐘後,黑衣人見女孩,已然爬在案幾上一動不動,便迅速近身。將女孩裝進黑色的布袋裡,扛在肩上後,縱起輕功便從後窗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