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給大家講格律詩的由來及規則。講述的過程中,本博士會選擇幾首,具有代表性的詩詞,結合詩人的生平,
時代的政治背景、社會風俗以及文學概論來進行串講。
在坐的學子們都知道,格律詩是由六百多年前,褀朝的一位名叫張融的國學大儒,發明推廣的。它用的韻叫‘切韻’,總共一百九十二韻。而今歷史的長河雖然流淌了六百多年,但張融大儒的經學理論,卻完整地繼承了下來……”
今日夏博士開文學課,太學府最大的講堂內,此刻正座無虛席。
太學院的太學生們,這次搶先佔據了,離夫子席最近的地盤。而將女學那幫花痴們,擠到後邊的席位上。男學的弟子們也傾巢而出,紛紛搶佔最有利的席位。
夏博士的文學公開課,一年難得開幾回,他們不想錯過這絕佳的受教機會。
佳吟也同眾夫子們一道過來旁聽。
夫子們的坐席,安排在夏博士坐席的兩側,可以近距離,最清晰地聆聽夏博士的教誨。
六百多年前,蒼雲、東萊、穆戎、昆夷以及南岙五國,同屬祺朝統治。後來遵循合久必分的歷史規律,分崩離析成如今的五國。
佳吟知道,夏博士開場介紹的切韻,和一百九十二詩韻,都是在上世詩詞盛唐時期,詩人們使用的詩詞工具。
讓佳吟深感奇怪的是,隔著如此遙遠的兩個時空,是如何完成傳遞和承繼的?
這個張融究竟是何許人也?他就是這些解開這些疑問的鑰匙。佳吟決定,下午去蘭臺,查閱一下此人的生平資料。
下午到了開館時間,便來到蘭臺。
想到這是皇家守藏館,安全應該沒問題,便譴了黝離和佩芷,在館內的休息廳等待。
蘭臺古籍閣裡,由於這裡典藏書籍,基本是上古的一些經書和著名人物傳記。許多文章詰屈聱牙,文字晦澀艱深,難懂難讀,除了一些做國學研究的學者們,會來這裡查閱資料外,一般都鮮少有人光顧,
因而此閣內人煙甚是稀少。一位神情清冷的守藏吏,將佳吟帶到一間,專藏祺朝古籍的小閣間。
低著頭,謙卑地道:“這裡便是祺朝時期國學類典籍,請薛大人慢慢查閱,小吏告辭。”
“好的,您去忙吧!”
佳吟常來蘭臺,加之超然的記憶力,不費吹灰之力便調出了有關張融的卷冊,認真地起來。
張融,東萊松川郡人士,五歲舉神童為太學學生。歲餘,結束學業。當期詔奉為太常,為九卿之一,掌宗廟禮儀、太學事宜。
獨創詩詞用韻及格律規則,著有《玄真子》集及道家文獻數篇。至弱冠,一心求道,於元朔三十五年歸隱遁世,不知所蹤。
《玄真子》?佳吟心中一動,這世上當真有這麼巧的事?那不是唐肅宗年間,詩人張志和的自號嗎?
於是,趕緊調出《玄真子集》仔細起來,希望能找到與張志和有關的蛛絲馬跡。
佳吟一目十行,快速瀏覽,一直到幾十冊詩集了百分九十,都還沒發現二者,有聯系的任何線索。
正當有些失望之時,忽然有一句詩,和一聯詩引起了佳吟的注意,她激動的手顫抖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