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華?不知道他懂得詩文樂譜多不多,反正沒我多。”蔡昭姬挺了挺並不突太出的胸膛,話語中帶著自信,“跟誰相親,我也不知道,聽父親的。”
一句“反正沒我多”噎得唐氏接不上下句。唐氏也頗懂的詩書,女子中算得上出色和另類,但跟比大多數男子更有文化的蔡昭姬相比,完全沒法比。
如果說蔡邕嫌貧愛富的做法和千千萬萬丈母孃、老丈人沒什麼差別,蔡昭姬的態度就更值得玩味。
幾個婦人被攛掇著旁敲側擊幫忙陳群說好話,劉備、陳群滿以為她會答應。
事實卻大跌眼鏡,蔡昭姬只是偶爾給親朋表示:“陳郎君是有些才華,但他又不高,又不帥,不懂得彈琴唱歌、吟詩作畫,了無情趣。若和他一起一定悶死呢,別說一生,就是一刻也不想多待!”
。。。
陳群從抑鬱變為沮喪,蔡昭姬卻很歡樂。
她不僅有無論別人怎麼說,我就是不嫁的逆反心理,還體會著逆反帶來的快感——過去十年間,父親蔡邕不時嘆息沒有兒子,常常把她當做兒子一般教育,還遇上了不少合適的未婚帥哥哥。荀家的幾個,辛家幾個,河東衛仲道,來自江東的顧、陸氏兒郎。。。
這些能言善辯,品貌出眾,外貌優秀的男子,或矜持有利,或大膽主動,或雄姿英發,輪番地展現自身優點,讓蔡昭姬應接不暇,不知道應該選誰。這下總算明白父親的考慮,明白陳家郎君在一眾青年中真不算出眾。
陳群的戀愛,還沒開始,就結束了,變作一縷單相思,化作青春的酸甜,更多是苦澀。
。。。
賓客漸漸散去,中平五年的春天,劉備已無心關注陳群,一系列影響深遠的大事,讓他應接不暇。
首先,幷州郭太等於西河白波谷,搶劫、襲擊太原郡、河東郡。朝堂意圖讓駐守在關中的前將軍董卓前往幷州平叛。
不久,大別山中的黃巾餘黨,進入汝南郡葛陂,黃巾再起,殺掉長官,攻陷城池,引發一系列叛亂。皇帝命令西園八校尉中的鮑鴻等人,前往平叛。
地方上此起彼伏的叛亂起義),使得朝中有志之士、有才子官,各抒己見,不斷上書。
其中,太常、江夏人劉焉的一份奏章引起了皇帝的矚目,其大意為:“天下兵寇不息,主要原因是郡守鎮壓不利、刺史對郡守監督不到位。而此時監督不到位的原因是刺史們太年輕,官秩600石)太少,沒有威信。建議選朝中清名重臣,依然拿兩千石俸祿,到地方擔任州刺史,最好把州刺史改為州牧。”
不知道什麼原因,皇帝竟然同意了劉焉的建議,不把百姓的起義叛亂)原因歸結為治理不當,而是歸結於鎮壓、安撫不到位。並派出九卿、尚書出任州牧。從此州刺史從御史、監察官,開始逐漸向相當於省高官、高官一把抓發展。
漢末的混亂,就此展開。
喜歡漢起請大家收藏:()漢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