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經過精心鑄造的仿品可與真品媲美,專家權威也無法辨別,至今國內各大博物館內收藏的許許多多宣德爐,沒有一件能被眾多鑒定家公認為是真正的宣德爐。鑒別真假宣德爐已成為中國考古學中的“懸案”之一。
現在,又開始冒出一件宣德爐,王軍等人就下意識覺得,應該還是贗品吧?頂多就是比較好的贗品。
“宣德爐還沒有人見過真品。”陳浩文也苦笑道。
“鑄造的時候,就只有一兩件嗎?”閆景輝詢問道。
楊奕搖頭:“鑄造的時候,聽說是挺多的,一共有三千件左右。但不知為何,所有的宣德爐就消失了。現在,已經成了記載中的一種寶物。”
“三千多件都沒了?沒道理呀!外星人劫持嗎?”閆景輝覺得有點誇張了。
據說,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時,為滿足玩賞香爐的嗜好,特下令從暹邏國進口一批紅銅,責成宮廷禦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參照皇府內藏的柴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和監制香爐。
為保證香爐的質量,呂震戰戰兢兢地稟告皇上,欲製造出好香爐,銅還得精煉六遍。煉一遍,少一些,六遍下來,原料只會剩下一半。
宣德皇帝財大氣粗,精品意識超強,他當即下旨精煉的次數不僅不減,還要翻番煉十二次),並加入金銀等貴金屬。
於是工藝師挑選了金、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與紅銅一起經過十多次的精心鑄煉。經過巨大的努力,宣德三年,極品銅香爐終於製作成功。
這批紅銅共鑄造出3000座香爐,以後再也沒有出品,宣德帝見到這批自己親自過問的香爐,每隻均大氣異常,寶光四射,很有成就感。
這些香爐,把其絕大部分陳設在宮廷的各個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賞賜和分發給了皇親國戚,功名顯赫的近臣和各個有規模香火旺盛的廟宇。
這些宣德爐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見其形。經過數百年的風風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鑄造的銅香爐極為罕見。
“這麼說,不是單純的銅爐,而是合金。”閆景輝理解過來說道。
楊奕笑道:“在古代,就沒有一件是純銅打造的銅器,無論是更早的青銅器,還是後面的銅器,幾乎都是摻雜了其他的金屬。也只有這樣,那些名器才會名留青史。都是因為鑄造它們的合金配方很特殊,使得它們熠熠生輝。”
“大明宣德爐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圓唇,頸矮而細,扁鼓腹,三鈍錐形實足或分襠空足,口沿上置橋形耳或了形耳或獸形耳,銘文年款多於爐外底,與宣德瓷器款近似。是真是假,去看了就知道。”陳浩文開口道。
假如是真的,那就不得了了。起碼,在文物界,在古玩界會引起轟動。
“宣德爐,最精妙的,還是其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奇光。史料記載有四十多種色澤,為世人鐘愛,其色的名稱很多。”王軍也說道。
宣德爐放在火上燒久了,色彩燦爛多變,如果長時間放在火上即使扔在汙泥中,拭去泥汙,也與從前—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