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王世忠帶著大家下船,車輛已經準備好。
而其中一輛車子上面,走下來一個方頭方腦的中年人。他的容貌很特殊,讓人看一眼就不會忘記的那種,實在是太特別了。
本來,楊奕等人以為,這個人應該會比較古板。
然而,靠近打招呼之後,才知道這是一個滑頭,四面圓滑的家夥,一個老油條。
“鄙人錢仲書,剛從國外回來,多多關照啦!”那方頭方腦的人笑道。
大家相互握手,王軍等人恍然大悟,那就難怪了。按理說,那麼特別的一個人,要是行內人,不可能不認識,或者連一點印象都沒有呀!
國外回來的,那就不一樣了。現在,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呀!這些鑒定師,好像也這樣。從國外回來的,似乎在圈內比較受一些富豪的歡迎。
國內的鑒定行業,現在儼然已經分成了兩派。其中,就是以國內本土老前輩為主的傳統派。
這個派系歷史悠久,主要就是靠自己的經驗、靠自己的眼睛做鑒定。在外人看來,這種鑒定方式,很明顯就是不科學。
另外一派,則是從國外回來的一群人。群體不是很大,依靠精密的儀器等,從科學的角度去鑒定一件物品,結合自己的一些見解。
相對而言,這群人的鑒定方法,的確就是比較科學。很多人覺得,從本質上去鑒定,肯定不會出現錯誤的。
錢仲書隨身攜帶著一個很高倍的放大鏡,還有一個迷你型的材料分析器。
“人到齊,我們就走吧!”王世忠開口道。
於是,一群人開始出發,地點不算很遠,也還是江州市。但屬於比較偏遠的一個區,經濟稍微比較落後。
楊奕等人知道,葵山區那邊,屬於革命老區,雖然經濟發展不是很理想,但歷史比較悠久。在江州市掏寶,掏老宅子,很多人就喜歡走葵山區。
路上,王世忠才告訴大家,此次去看的寶物。
“什麼?宣德爐?真的假的?”王軍大為震驚。
“很出名?”閆景輝見這家夥那麼大的反應,不由詢問道。
楊奕翻了一下白眼:“跟你一個菜鳥說,說了也是白說。可以這麼說吧!宣德爐在中國幾千年銅器文化裡面,是最為出名的。”
王軍點點頭:“大明宣德爐是明代工藝品中的珍品,宣德爐的鑄造成功,開了後世銅爐的先河,在很長一段歷史中,宣德爐成為銅香爐的通稱。”
為了牟取暴利,從明代宣德年間到民國時期,古玩商仿製宣德爐活動從未間斷。就在宣德爐停止製造後,部分主管“司鑄之事”的官員,召集原來鑄爐工匠,依照宣德爐的圖紙和工藝程式進行仿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