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仇百度的實驗成功。
規劃院的一位同志在這種基礎上再次展開腦洞,提出了多種圈層的結構構想。
基本想法是以人的需求和目的為思考方向,散步的人,跑步的人,和旅遊的人他們的運動目的不一樣,對於運動的時長和距離的接受程度自然也是不一樣的。
散步的人可能更希望看到自然風景,跑步的人需要更長的道路和更少的人群障礙,旅遊的人可能更希望看到一些文化傳承,歷史建築,文化創意商店之類的。
各自為他們設計各自的路線,能夠讓整體的交通環境更為流暢,也能讓鐵軌整體的路線能夠體驗到的城市角度更加多元。
不過這樣一來,需要改的內容和新增加的策劃就更加多了,工作一下子繁重起來,所有人都陷入到了瘋狂而有序的忙碌中。
好在身為規劃院的人,對這種忙碌十分習慣,並且不以為然。
兩個月之後,他們自豪的拿出了成果。
…
新的成果圖風格奇幻,由一根鐵軌,連線了未來科幻風和古風國風,兩種畫風分別代表兩種方向,一種是經濟發展與前沿科技體驗,一種是回望過去,保護歷史和體驗歷史。
那些區域層面的展望,基本的規劃要求,大部分的規劃內容並沒有刪減,只是在活動策劃中新增了武術表演策劃,還有一些文化活動,比如說彈古琴、彈古箏、漢服展覽、書法比賽、繪畫比賽、古典舞蹈等等。
並且為他們設計了專門的水上展示平臺,比如說為武術表演準備的水上梅花樁,為舞蹈表演準備的水上蓮花臺,就是影片中那個人所踩的蓮花的放大版。
其他種種詳細設計不在贅述。
規劃更重要的是整體的把控。
這次規劃設計的改變最重要的就是在整體的結構上做了大改動。
整條鐵路線完全保留,並且在鐵路站點的地方,設計成了一個文化節點和休閒展示節點。
多條鐵路的分裂和交匯,可以藉助那種神奇的玻璃螢幕形成完全不同的空間感受,甚至可以營造出每一條路走上去都是一種不同的時空角度的神奇體驗。
讓人彷彿感覺走在了命運的交叉點上,透過自己的選擇,欣賞自己所選路上的風景。
隱隱與人生的選擇內涵相合。
整體結構雖然以鐵路作為脈絡,但層次卻分為了三個圈層。
休閒圈,運動圈,文旅圈。
休閒圈是專門為周圍的市民居民們服務的,提供短途的完整的繞環路線,並不以鐵軌為主要線路,而作為鐵軌這條脈絡的延伸,如果說鐵軌是樹幹,那這些圈層就像枝丫一樣,只是與樹幹有所連線,但卻有自己獨立的結構。
休閒圈既然是為生活休閒服務,道路一般是設計為步行通道,但這個設計還有所不同。
路線分為了水上步行通道和路上步行通道。
路上步行通道沿水岸根據傳統的設計思維設計親水棧道等等,再參考借鑑一下國際上的先進親水平臺的設計,不需要花費太多心力。
水上步行通道就不一樣了,作為一種新加入的構想,這其實是馬其軒這個剛畢業的新入門的人員提出的一個創新性的想法。
既然存在這種方便在水上行走的工具,暫且可以把它定義為水上步行工具,那麼水上的交通流線其實也是可以設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