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等到了宋中後期,國家沒錢,軍隊為了維持用度,防止士兵譁變不得不使用了類似的手段,這樣的情況,在清朝、民國都有發生。
這是一種將軍隊支出歸於國家財政統一支出之後帶來的弊病。
趙禎暫時無意追究這點,比起錢的問題,現如今最重要的是他得先想辦法搞清楚他究竟有多少兵是真的,其中又有多少是在當打之年。
不錯,終生制的募兵制度帶來的又一個惡果便是軍營老年化。
這在理論上是不存在的。
兵士的當打之年是在十八到三十週歲之間,過了這個區域體能和反應能力都會下降,這些兵士中除卻少部分能夠以經驗取勝,或者是升到了小頭頭位置的指揮人員都可能被戰場自然淘汰。
前幾朝基本如此,所以歷代軍制中都很少出現強制退役年齡,即便有少數年長之人,都能被當做人瑞保護宣傳。
但自澶淵之盟被簽訂後,宋除卻少部分地方軍,大部分都長時間不曾遭遇戰爭,戰爭自然減員數量急劇下降,趙禎粗粗一算,底層中軍營內如今四十、五十歲的人數可能要佔到總數的二十分之一左右。
看似沒有問題?不,這恰恰是最大的問題。
宋朝雖說輕武,但是對武職的提升和封獎條例卻是十分的明細。
到了這把年紀,還只混跡在小兵的行列之中,基本可以判定他在戰場上毫無建樹。
沒有斬首,沒有團隊戰功,不曾參加過前鋒戰役,什麼也沒有,足足十數年乃至於二十年在軍營裡面混日子……這樣的兵,年輕時候尚且如此,如今又難道可以上戰場嗎?
趙禎對此持保留意見。
若非此次自己留意,趙禎絕對想不到自己的軍隊中還有著這些『毛』病,而在他陳述完了這些發現後,對上的臣子們瞭然的眼神更讓他心驚。
幾乎沒有一個人『露』出了驚愕的神態。
也就意味著,這不是最近才出現的問題。
那麼,這樣的問題持續了多久,久到能夠讓文臣都視之如常了?
“陛下,此事仍當從長計議。”宰相王旦俯首,他面上表情看不出太大的波動,這一句勸諫看上去也只是尋常勸諫罷了,只是他話語中的隱藏含義,卻讓趙禎將心中火氣按了下去。
還不是動手的時候。
不如說,在此時不能動手。
這些人在軍中紮根時間這般長,可以想象的枝蔓定然不少,其中關係錯綜複雜,如果輕易的處置撤軍,極有可能造成軍隊被有心人挑動譁變。
只能徐徐圖之。
但是目前最重要的是他想要知道,他到底有多少兵是真正能夠打仗的。若是連此點都不可明,之後他的所有計劃都是笑話。
所以他在思考之後派出了一支特別調查組。
趙禎選派了兩個他最信任的臣子前去調查此事,正是包拯同龐太師,此二人一硬一軟。
包拯心如明鏡,龐太師則負責“和光同塵”,此二人單派一人都達不到趙禎想要的結果,但是二人同行便可互打掩護。莫要看龐太師看著糊塗,此人究竟有幾分能耐趙禎清楚得很。
他如今無法處置,只能敲打,包拯年輕氣盛一個不當先便容易被挑動,故而他不得不一口氣將這兩個人都派過去。有龐太師在,多少能拉住包拯,至於偶爾拉不住的也無妨,若是過於軟弱反倒讓人生疑,伸張有度方才最美。
當朝的兩位大員派到地方上,自然要調動人保護,趙禎直接將今年武舉的一甲三人全數派出,使其帶領一隊禁軍,並開封府本身編制的衙役護衛,一行人浩浩『蕩』『蕩』裹挾著震驚朝野的颶風離京。
此舉雖無前例,但也不算越矩,最重要的是,等這一甲三人歸朝之後,自然會積累一定的功績,屆時若要加封便容易的多。
趙禎的這一道命令驚動了許多人,文官談不上喜悅,武將更是欲言又止。其中態度複雜讓夏安然看著都覺得此時此刻他們心中一定有一臺大戲。
但是還沒等他們心中的大戲上演,一場意外突然而至。
有一場大火,燒燬了兵部的小半個文庫。
這一場火來得突如其來,燒的莫名其妙,滅的也莫名其妙,而最後帝王的反應也有幾分離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