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液』壓機弄出來,當然並不僅僅是為了給書穿個針。
『液』壓機的適用範圍極廣,旁的不說,但就在冶煉上頭,它就可以代替工匠的手工捶打,尤其在製造較為大型的武器的時候,可以節省反覆的摺疊捶打的耗時。
這一點是他看一個國外的冷兵器愛好者在做實驗時候發現的,利用『液』壓機可以較為完美的複製百鍊鋼的『操』作模式。
在『液』壓機的作用力下,理論需要三五個月的百鍊鋼刀可以將工期縮短成三到五天。
而同時,他需要『液』壓機來為他製作另一樣東西——磚頭。
準確的說是高耐火磚。
尋常的磚塊一般以黏土製成,根據冷卻方式不同呈紅『色』或青『色』,這種磚塊因為其燒製過程中需要經過一千度左右的高溫,所以其耐熱度也約在這個等級。
在宋代,瓷窯高度發展下提高了窯爐的溫度,在後世根據化學元素的判定來說,宋窯的溫度最高已經能夠到達一千五百度。
鐵的自然融化溫度約為一千五百度,理論來說,在宋朝已經能夠達到將鐵融化成鐵水進而過濾鐵渣的程度,但事實並非如此。
因為這只是偶爾一次的瞬時高溫。
可能有人要問了,既然古代沒辦法達到鐵融化的溫度,那麼古人是怎麼鍊鐵的?
很簡單,因為受制於原材料和環境,他們沒有辦法達到長時間的這個溫度,但是可以透過投入易燃物體達到瞬時溫度。
這也是冶煉神話中為何屢屢出現以身祭劍的原因,因為人類的脂肪、骨骼、內臟在投入窯火之後可以將溫度瞬間抬高,但是等到了後期,在冶煉過程中的染料由木材、炭轉化為了煤,丟入牲並無更多的效果,這種冶煉方式才被放棄。
而同時,此時的冶煉方式多半也是將鐵燒到發紅的程度,然後透過捶打成型,發紅的溫度約在七百至八百度左右,尋常的高爐便可達到這個溫度。
在三國時候,夏安然推廣使用的是灌鋼法和本身已經發展成熟的炒鋼法。
灌鋼法的原理是生鐵相容,各取索取,但這一切都是在火焰溫度達不到的情況下的不得已而為之,所花費的時間並不少。
等到了宋代,宋窯的高耐溫讓夏安然生出了再試一下的念頭。
但在這之前,他還是要從製造耐火磚起步,這一次的耐火磚可不是東漢時候只需要耐火炕溫度的耐火磚,而是能夠耐住長時間一千五百度以上溫度的真正意義上的高溫磚,
……這當然沒有那麼容易造,在沒有科學儀器的世界裡只有一次次的實驗和調整物料的比重,畢竟高溫窯這個東西一旦耐火磚撐不住,往好的說裂開縫隙,往壞的說炸裂都有可能,屆時千多度的鐵水爆出,在場的所有人都活不了。
尋常磚塊的製作方法是將黏土倒入模具當中壓實,然後翻身倒出,放入窯內烘烤,但耐火磚的製造模式,要遠遠複雜於他。
原材料就有不同。
耐火磚——根據它的溫度需求有使用各種各樣的原材料。
這些還需要收集,而且靠他自己收集肯定做不到,唯有動國家之力,但是,可以先從另一個重要因素入手——密度。
單位體積內原材料越多,結合得越緊密,他能夠承受的強度就越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宋朝依託於它先進的燒瓷工藝以及鑄鐵工藝,耐火磚的發展已經遠遠超於東漢時期,夏安然沒有接觸過這一塊,他不太清楚如今的耐火磚究竟能夠耐多少溫度,當然,這個問題也沒有人能給他正確的答案,因為如今並沒有溫度計。
他只能夠大概估算。
事實上,大宋的鋼鐵產量十分可觀,根據後世考察北宋的鋼鐵產量可能是當時的世界上第一,但是其中多少是鋼,多少是鐵並不作數。
鐵產再多都沒用,決定一個國家武力值的永遠是鋼。
大宋朝的敵人並不是作為遊牧民族的匈奴,而是已經成為了一個有規模、有組織,有冶煉,有科技人才的大遼國。
還有一個能夠依託於西部廣闊資源的西夏,當然,如今他們還是党項。
北宋的鋼鐵產量告訴夏安然他們已經擁有了足夠的鐵礦石,有了量,還是需要將質也搞上去。
農業民族對待遊牧民族,能夠戰勝他們的只有高更高的科技點。
就像東漢、西漢以鐵器應對持骨器的匈奴;唐朝以碳鋼製成的防具和武具應對遊牧民族一樣。
可惜的是,到了宋朝,北方遊牧在不斷的打、跑、慫、學、偷之間快速發展,他們有了自己的冶煉工業,還有了鐵礦石的來源,有了被擄走的工匠。
這才使得北宋政權面對遊牧民族,無法再做到如先前一般的壓倒『性』的壓制。
只是很可惜夏安然對於冶煉工業知道的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