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夏安然注意到站在門口的曹『操』的時候, 曹『操』已經恢復了他和藹的模樣。
蹭蹭蹭走進來的曹『操』拍了拍曹營好同志夏安然的小肩膀,表現了他對小同志主動工作的讚賞,然後雙手一背就晃悠出去了。
滿手木屑的夏安然一臉茫然,完全不明白主公是來幹什麼的,亦是此時,他聽到匠人呼喚他的聲音, 原是方才去打洞的匠人拿來了按他要求加工後的的竹筒回來了。
這個竹筒下方接了一個長三角的的粗陶片,這種粗陶只不過是尋常泥巴經過極為簡單的烘烤, 孔洞非常多, 也談不上保水。
但是夏安然要的正是這種。
這種灌溉模式是現代夏安然使用過的,在農業上並不會被使用,因為原材料成本過高,反而是在個人園林中使用比較多。
其作用多半是為了應付主人因為小長假需要暫時離開作物, 或是給主人們一個偷懶的機會。
其原理是利用陶土的不保水『性』, 以及泥土乾裂後出現空隙、溼潤後會堵住陶土的氣孔等原理,進行自動灌溉,後來還有利用虹吸原理, 只要有一個大水桶, 便可源源不斷得自水桶中汲取水。
當然, 出於密封『性』的關係,這種灌溉模式在東漢末年是辦不到的,但是僅僅是透過『操』縱陶器的目數多少, 來控制下水量還是可以。
之前便說到, 在植物極度缺水的時候, 正確的灌溉模式便是滴灌,一點點溼潤根部附近的土地,如此才能讓這些水量被植物完全吸收,不會因為土地乾裂而下滲浪費。
但是人工的滴灌難度太大。
按照如今的科技能做到的無非是在竹罐上開孔,引水入竹罐,讓水透過小孔滴落。這樣的『操』作又有麻煩,需要竹器量大,且因為此地多為平原地帶,沒有地面的顯著落差,若是搭建在空中,則需要建立若干提高水位的裝備,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
他目前想到的一個就是在田壟間埋設開洞的竹管,在地面留下灌水孔,由農人每次灌水,然後地下竹管透過『毛』細原理向植物供給水分。
但是城市建設有一個需要遵守的準則,在技術還不全面,原材料不能保證十年、二十年完好的情況下,能夠在天上走的,儘量不要去地下,這就是因為地下的維護難度會提高,而且發現問題也勢必有延遲『性』。
所以他目前的想法就是利用竹節來蓄水、灌水,竹節的使用要比竹管節省得多,而且器材是否有破損也能夠很簡單的看到與替換。
唯一的問題就是,這樣作業的話,農人灌水的工程就太大了。
在沒有想出別的方法前,最好是兩個方法同時使用。
現在他實驗的就是一節竹筒能夠滿足多大範圍內植物對水的需求。
但是其實在他面前有一個難題,就是農民是否會願意花費一定的費用在田野裡搭建這樣的設施呢?
曹『操』本人租借給難民的田地、以及一些所有權歸給曹營的土地,可以由他們進行架設。
但是民眾的私有田說到底願不願意用,以及願不願意出錢來購買材料,並且消耗人力去搭建這樣的一個乍一眼看過去不知道是否有用的灌溉設施……
在夏安然看來這都是未知的。
在後世的人看來,有一個困擾著大家的問題就是:明明中華民族有幾千年的農耕文明,為什麼如今的現代農業會落後其他的國家那麼多呢?
其實根本原因非常的簡單,因為中國人太多了。
勞動力過於廉價導致沒有必要發展農耕科技。
中國國土廣袤,但是總體的可耕種面積佔全國比例並不多,再攤到人均上,數量就非常的有限。
道理十分簡單,當你一家人用體力就能搞定的事情,你會去花費氣力去購買或是改裝機械嗎?不會,只有土地積累到一定程度,或者人口大量減少之後,發現以現有的勞動力無法負擔之後,人們才會將目光轉向工具。
就像如今昌邑,曹營製作出的犁供給人用的銷售量,要遠遠高於畜用的。
也就是說在很多的昌邑人看來,與其去買一頭牛,再買一個犁,讓牛綁著犁去耕地,還不如直接讓人綁著犁來。
如此買牛的錢就能省下來,至於人犁地是不是很累……嘿呀,比原來可不是輕鬆多了嗎,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知足要知足。
……所以勤勞勇敢又容易知足的中華民族,在勤勞這一點上,真的是抹殺掉了很多創造力呢,畢竟發明新生物體最根本的動力,就是懶惰啊。
比起需要更高代價才能夠得到的工具,許多農人覺得能用自己的勞動力來解決的,自然不需要去購買新的工具。
這就是人口眾多、以及人口密度過大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因為他們根本就不需要更為便捷、但是成本更高的現代機械去為他們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因素,就是我國的耕地種類較多,其中不乏無法用大型機械來解決問題的,山地丘陵地帶,但是在現代,中小型機械已經能夠解決這些問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只有當你擁有了一片靠人力無法去耕種的田地的時候,你才會想要去製造機械來替你完成這個任務。
所以歷朝歷代農具的改革源頭都是在朝代更迭的初期,那個時候經過前一個朝代的戰『亂』,當地的人口必定有所減員,再加上新朝代對於農業的扶持態度、以及人均可耕面積的富裕,工具的改進以及利用才會出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