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是蔡邕見曹『操』帶來了這本書冊,心中便是一動,他雖感念董卓的知遇之恩,也曾努力改變董卓的思想,讓他莫要如此殘暴,然而董卓對他雖是尊敬,但是與其說尊敬他,不如說只是擺出了一個尊敬的態度而已。
蔡邕僅是被他當做了一面表達了董卓慧眼識人禮賢下士的旗幟罷了。
只是他雖知道如此,卻是脫身不得,他雖號稱被董卓看中、保護,實則眼線重重。
更何況他若是走了,董卓定會拿他的家人下手,如今董卓堪稱倒行逆施,蔡邕心中極為不安,長安的氣氛愈加寧靜,只是這種寧靜卻給了他一種在積蓄力量爆發的不妙感覺。
這次曹『操』派來的小兵帶來的書給了蔡邕靈感,他忽然想起了這位管鮑之交。
曹『操』和蔡邕相識於喬玄,喬玄是靈帝年代的名臣,一生清廉。
但是他正是歷史上第一個對曹『操』說“今天下將『亂』,安生民者其在君乎”的人,也是魏武帝曹『操』和魏文帝曹丕兩位帝王都撰文紀念過的一個人,這人也是蔡邕的故主。
也正是這位老人介紹了兩人認識。
二人初相識,就互為知己,蓋因二人喜好有極大的重合,曹『操』雖小了蔡邕二十多歲,但是琴、棋、書都與蔡邕水平相當,如今見曹『操』將他舊文一字不差默下,他自是感動不已。
蒼老的手在曹『操』的墨書上一一點過,看著上頭的一個個勸學之字,蔡邕神『色』暗沉。
蔡邕自知自己逃不過這一場死局,他雖是被迫,但是到底被打上了董卓的烙印,他雖死不足惜,只是到底舍不下編寫到一半的漢史,還有家中那萬卷藏書。
只是如今,他想到了一個可能。
他的女兒,他至中年才得的獨女,雖為女郎,卻並不比男兒差,更是過目不忘聰慧非凡。
若是以他為焰,他的兒為燭引,或許能為後人留下一盞明燈。
而這計劃中最重要的一環,便是這位友人。
他能看得出曹『操』心懷大志,也沒少自董卓口中聽到曹孟德的名字,董卓對於此人的評價並不低。董卓對於孫堅和曹『操』這兩個堅定反抗他的人反而並不如外人所猜想一般憎恨不已,可能是英雄惜英雄,他曾經誇過孫堅,也誇過曹『操』。
孫堅兵敗而亡之時,董卓還為他飲了一杯酒,焚了一柱香,正因此,蔡邕才能於千里之外知道曹『操』近況,也能知道曹『操』之心依然不改,他依然還是那個心懷漢室的曹孟德,只是他已經不再是之前那個縱情詩歌偏安於史書的蔡伯喈了。
蔡邕放了一把火,他在滾滾濃煙中端坐於堂室之內,手撫一尊墨『色』古琴,他指尖輕捻,於沖天之火中彈奏起了他那於烈火中救出的焦尾琴。
破門而入的董卓親兵、在府中尖叫『亂』跑的家丁、灑在地上的潑水聲,木料被燒開的炸裂聲,均都成了這一曲的配樂。
蔡邕只覺得此時他指下所掄之音堪為他人生之巔峰。
痛快,當真痛快。
很久沒有這般痛快過啦……只可惜此曲不得與小友分享,不過也無妨,了不起他先走上一步,等到了下頭再奏給他們聽。
也可惜此情此景當浮一大白,家中的酒卻都被他撲撒到稻草之上,不過雖不可飲,卻留酒香濃烈,正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
董卓聽聞蔡邕放火的訊息大發雷霆,此時正遇長安地動,攻擊因他失德引發地動之人並不在少數,偏偏智囊蔡邕在此時點了一把火,就像是在應承那些人的胡言『亂』語。
因此,董卓直接將蔡邕投入了大獄,連罪名都不用找,蔡邕放火就是現成的罪名。
誰料蔡邕一入牢房便大病不起,縱然董卓之後遣了數名醫匠,賞賜良『藥』,蔡邕也在不久之後與世長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蔡琰以女裝隨小兵出城,因著蔡邕府中一場大火併未被人注意,沿途她改換男兒裝扮,同小兵一路東奔,終是安全抵達了東郡。
曹『操』親自來迎,小兵對曹『操』一揖,沿途帶著一女子獨身新路的艱險盡數不提,只道一句“子龍不負主公所託。”
“好!”曹『操』傾身將之扶起,將人好一通誇,再看向蔡琰的眼神帶著些唏噓。
“昭姬,許久未見了。”
“曹公。”
蔡昭姬取出由蔡邕作序的《勸學》遞給了曹『操』,她的目光平靜,未縞素、未梳妝,雙眸清潤如水卻似山嶽般沉重。
曹『操』雙手接過了這本書冊,他開啟便見到了友人的筆記,細細研讀後長嘆一聲。
“『操』已知曉,昭姬還請放心,有『操』在,定不讓人打擾你。”
蔡琰輕拜“昭姬,謝曹公。”
後來曹『操』為蔡琰準備了一處宅院,蔡琰一人在此邊撰寫漢史,邊為父守孝,終生不曾再嫁。
自她手中所復原的古籍孤本不計其數,均被曹『操』刊印成冊,並親自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