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周銘君意識到自己可能講得太專業,明汐針對他提出的應訴方案,闡述了自己的理解。
不僅完全聽懂了,還深入理解了其中的要點,並條理清晰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記憶力之出色,理解力之強大,讓周銘君這位資深國際法律師贊嘆不已。他見過不少企業家,他們性格各異,但都有著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精力。
眼前的明汐也是一樣,或許以明宙目前規模,明汐還不能被稱為企業家,但明小姐已具備了成為企業家最重要的特質——
不怕事。
當年雙洋集團就是否對美國的反傾銷判決應訴産生了兩派意見,是顧雙洋力排眾議,一錘定音:“打,為什麼不打?面對不公遭遇,怕事不是中國人!”
周銘君至今都清晰記得顧雙洋這句擲地有聲的:怕事不是中國人。
好!好!好!這一家人,沒一個是怕事的!
一個下午過去,周銘君和明汐、梁見鋮結束了這場合作洽談。
最後起身,告別。
明汐和梁見鋮一同將周銘君送至辦公室門口。周律師轉身,臨走前,先與梁見鋮握手,隨後又握住明汐的手,語氣鄭重地給出了保證:“明總,對於明宙此次的反傾銷上訴,我們律師團隊定會不遺餘力找到應訴成功的關鍵要點。但這對明宙而言,同樣是一項繁重艱巨的工作,需要明總的配合。另外,我可以自信地訴明總,我代理的反傾銷應訴成功率是百分之百,還請放心。”
明汐笑了笑,堅定又淡然說:“不管是我,還是梁總,我們都會全力配合周律師的工作。”
晚上,一家人在顧雙洋那邊吃飯。飯桌上,話題自然而然地聊到了明宙準備應對調查一事。顧雙洋一邊留意著育兒阿姨給孩子餵奶,一邊語氣雲淡風輕地鼓勵:“打,當然要打!怕死不是中國人。”
然後,梁見鋮咳嗽了一聲。誰能想到,有生之年還能聽到顧雙洋說出這樣的話。而且,從“怕事不是中國人”變成了“怕死不是中國人”。
或許當年母親的就是“怕死不是中國人”,雙洋電器對外的新聞稿為了用詞更得體,將“怕死”改成了“怕事”。
以梁見鋮對母親的瞭解,這種可能性極大。
有意思的是,阿姨懷裡的小明朗聽了奶奶的話後拳頭握緊,雙腿蹬著,臉頰憋紅,看著很受鼓舞很勁兒的樣兒。
“快看,我的小明朗都聽得起勁了。”顧雙洋對孫子的“配合”十分滿意,暢快笑了兩聲,還招呼一桌人都來看小明朗的表現。
然後,楊閔文第一次沒有認同妻子顧雙洋的話,輕聲提醒阿姨:“……應該是拉了。”
果不其然,小明朗不是聽得起勁了,只是單純的……拉了!
親媽明汐一時沒忍住,差點被湯嗆到。
梁見鋮無奈起身,準備給明朗換尿布,盡管家裡有兩位阿姨幫忙照顧孩子,在許多寶寶的護理細節上,梁見鋮一樣會親力親為。
還在月子期間的一個夜裡,明汐醒來發現梁見鋮不在房間。她起身走到阿姨和寶寶的房間,就看到梁見鋮背對著柔和的光線,雙手熟練地抱著寶寶,嘴裡還輕輕哼著英文童謠,聲音溫柔得如同夜晚緩緩流淌的清潭之泉。
他耐心十足地哄著夜裡醒來哭鬧的小明朗。
隨後,熱好奶的育兒嫂輕手輕腳地走回來。動作這樣輕,不僅是怕吵醒孩子,也是擔心驚擾到明汐這個需要修養的産婦。
有了孩子會不會影響夫妻感情?
梁見鋮和明汐這次請的育兒嫂看得最為明白:很多夫妻,在有孩子這個階段矛盾最大,更多原因是家裡的男主人沒有進入父親角色,女主人又必須進入母親角色,兩者的失衡導致了婚姻矛盾。
但這一家子,真是有錢又有愛。
讓人羨慕。
羨慕是真羨慕,除了羨慕之外,也有真鬧心。
尤其每天吃飯聽著他們談論工作,怎麼請律師,打什麼案子之類的內容,阿姨聽不太懂,只能感慨,普通人和老闆一樣,都會談情說愛、生兒育女,有著不同的吃飯口味和做事性情。
同樣身上的壓力也是不一樣的。
用阿姨還在讀書的兒子的話來說:有錢人的財富是流動的社會資源,擁有得越多,越要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如果沒有相應的承擔能力,暫時擁有的財富,早晚也會回歸歷史的長河。財富的意義,絕不僅僅是一種私有,更是一份信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