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錦旗送到派出所去, 順便把那六張草圖要回來處理掉, 姜寧面試了三個應聘者, 選中了一個二十七八歲的女青年, 叫孫玉妹。
孫玉妹是個寡婦, 以前是服裝廠女工, 她沒了的丈夫也是同一個單位的,可惜丈夫得罪人後病逝一了百了, 她卻遭遇排擠丟了鐵飯碗, 帶著個五歲小閨女靠微薄積蓄艱難度日。
這遭遇挺讓人同情的,但姜寧聘用她,也少不了對方嫻熟的手藝,和看著挺安靜老實的性子。
女工崗位補充完整, 孫玉妹表現挺好的,手藝速度為七人之首, 勤勞肯幹, 也不碎嘴八卦。
最妙她曾經是車間小組長, 有一定的統籌能力, 姜寧很多時候把意思一說,她就能立即領悟,並身體力行做示範做引導,給省了不少口舌。
加工場新來了一個陌生的熟練女工,挺能幹的,讓女僱主滿意之餘,還隱隱有些器重, 這一下子就讓其餘六人有了危機感。
石小蘭幾個也顧不上八卦常金蘭的事了,趕緊全身心投入工作,你爭我搶,你搶我奪,加工場生産氛圍空前熱烈。
姜寧見狀十分滿意,注入一股新血液的效果出來了,良性競爭她樂意見到,當然,她也沒忘了強調了幾回,保量的前提是必須保質。
糟心事徹底告一段落,日子重新回歸正常軌道,很快的,姜寧就迎來一件高興事兒。
她的兩個哥哥終於回來了。
“寧寧!”
姜建設姜紅兵風塵僕僕,這年頭通訊不方便,兄弟倆也沒法提前通知小妹,不過他們回了楊市後,一得空就直奔西河坊。
兄弟倆都是一身六成新的薄呢絨外衣,既抗寒又不讓人小瞧還不過分招眼,肩扛手提大包小包,笑著揚聲喊道:“寧寧,等等我們!”
正準備鎖店門午休的姜寧一探頭,登時喜出望外,她歡呼一聲,“大哥,二哥,你們終於回來啦!”
兄妹聚首,自然歡喜,姜寧側過身讓兩人進門,興奮過後,她忙問:“大哥二哥,你們咋出去那麼久呢,當初不是說大概十天半個月嗎?”
現在都差不多有一個月了,雖然發了個電報過來說忙工作沒事,但就那簡明扼要的寥寥幾個字,根本無法說清楚情況,還是很讓人牽掛的。
通訊不便就是煩,私人電話到底啥時候能夠放開呀?
姜寧仔細打量兩個哥哥,二人雖面上略有疲憊之色,卻神采奕奕,看來出門挺順利的。
她放下了心,抱怨道:“我每次打電話回村委,爸和媽都要念叨一遍呢,小傑也說很想爸爸了。”
“你倆給家裡打電話沒?”
“打了打了,剛給家裡掛了電話,才過來的。”
姜建設姜紅兵何嘗不不惦記家人,但出門在外人生路不熟,找不到電話打才是常態,就算偶爾能打,又湊不上親人候在另一邊,不然他倆就不會選擇拍電報了。
兄弟倆一個月前出了楊市,往南而去,本來車隊是商量好路線的,但計劃趕不上變化。
他們發現,在一個城市採購的某些貨物土産,不用等回到楊市,在回來途中的大小城市就能熱銷。
於是,他們幹脆邊走邊賣,賣掉一部分貨物,然後繼續採購,他們後面還刻意繞了路,途徑自己有些人脈的城市,節省時間並利益最大化。
這麼一改變計劃,固然多賺很多,但同樣也多耗了半個月。
姜紅兵拍了拍兩人扛來的包裹,並隨意解開一個,笑道:“寧寧,這些是我和大哥挑的,外地的土産,你和東子嘗嘗鮮。”
“啥呀?”
姜寧好奇湊過去一看,好家夥!男人巴掌大的魷魚幹,厚厚兩三捆;一小布袋滿當當的幹蝦,橙紅橙紅的,之所以叫幹蝦不叫蝦米,是因為它曬幹後還有拇指粗細;兩三指寬的蠔豉,青白色,一看就是生曬沒有取過油的。
她又扒開一個包,黃白澄明的響螺片,一大包魚肚,沙蟲幹魚幹鹹魚紫菜海帶,等等等等。
鹹香撲鼻,海産品氣息鋪面而來。
她眼前一亮,上等海貨許久沒吃上了呢。
姜寧如意料中一般歡呼雀躍,姜建設和姜紅兵對視一眼,目帶笑意,他倆就知道小妹喜歡。
“這些在楊市賣著貴,實際在海邊小城便宜得很,家家戶戶一大堆,咱們來收購,他們開心得很啊,要走了還拉著打聽啥時候再來。”
這是親哥不是外人,姜寧沒半句廢話,直接利索收下,她好奇問:“哥,那你們拉回楊市的東西,也是批給人嗎?”
這樣最省事,不過有些可惜,能被他們最後帶著回來的,肯定是在楊市最暢銷最高價值的,如果直接面向市場,比整批出手獲益大很多。
誰都知道二道販子賺得多,姜家兄弟也中間商,不過他們是長途奔波,四下比較貨源,還出人出車,賺得也不容易。
要是批給楊市的人,那這人就穩穩大賺了。
姜紅兵笑笑,搖了搖頭,“咱們拉回楊市的貨,小半批給人吧,剩下大半咱們打算開個兩個店直接賣。”
這是路上就商量好的,辛辛苦苦運回來的東西,當然不想被人白割一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