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謝謝您了,大娘。”說得那麼詳細,姜寧真的很感激。
“沒事,不就是說幾句話嘛?”大娘不以為然揮揮手。
兩人又說了幾句,就分開了,大娘繼續買菜,姜寧則直奔西河坊。
西河坊,作為一個繁華了一二百年商業坊市,它規劃頗為完善,坊間兩層青磚黛瓦老房子十分整齊,街面平整,兩邊一水兒門臉兒房,五六條筆直的長長街道組成一個大坊市。
就算計劃經濟大行其道多年,它依舊是這一片最繁華的地方。
姜寧沿著大娘指路,遠遠就看見了古老而巍峨的牌樓,這地兒確實很繁華,國營飯店豆腐坊油坊等,各種大大小小鋪面開門營業,還有街頭巷尾各色各樣的小攤販,吃的喝的用的,種類繁雜。
臨近過年,熙熙攘攘,人聲鼎沸。
姜寧環視一圈,目露喜色,這正是她想找的地方。
她希望,能在這地兒先租一個門臉兒房,先跨出第一步。
每個城市的商鋪都一個樣,有公家的有私人的,畢竟這些店面很多時候是商住一體,就算鬧革命,也不能硬把人家的房子奪了,哪裡來這麼多地方安置這些住戶?
而在以前國營經濟未有解凍跡象的年代,像榨油坊豆腐坊裁縫鋪之類的手工藝店鋪,在以前也是開的。
經營者依舊是原主人,只不過併入公家,歸革委會管理,經營範圍僱工價格統統受公家約束,利潤公家佔大頭,經營者佔小頭。
這樣一直持續了很多年,直到改革開放伊始,革委會成了人民政府,經營者的春天才來了,店鋪的主權終於回到自己手上。
出租店鋪的權利有了,而且經過革委會多年折騰,跟不上趟導致經營不善者肯定有的。
因此,姜寧才會有此打算。
她人生路不熟,逛了一圈對坊市有了大致瞭解後,就直接找坊市的人打聽訊息。
她找了個油坊夥計,這油坊看起來有些年月,生意不錯,門口有個二十來歲的小夥子在賣油換花生。
姜寧在供銷社稱了半斤水果糖,站在旁邊等了會,等油坊顧客散開,她才趁機湊上去,將水果糖塞過去。
“姑娘你可算問對人了。”
能派到外面張羅生意,這夥計肯定機靈,他立即接過水果糖塞進油缸旁邊的矮櫃中,:“我家就在西河坊邊上,我在附近長大,還在這油坊幹了七八年,這地兒的訊息沒有我不知道的。”
既然收了好處,問的也不是什麼為難問題,夥計幹脆利落,手一指,“那邊有個豆腐坊,他家就老兩口沒有孩子,年紀大了這做豆腐的活要幹不動了,現在房子能做主了,幹脆想租出去,拿租金養老。”
“不過他家放訊息出來好些天,看鋪子的人來了好幾撥,也不知有沒有談攏的。”
“除了豆腐坊,裡面還有兩家,一個是裁縫鋪子,一個理發鋪子,不過位置很靠裡,跟豆腐坊比差遠咯。”
姜寧道了謝,趕緊往豆腐坊趕去,豆腐坊就在牌樓不遠處,位置好地方大,希望沒有租出去。
可惜她失望了。
找到地兒的時候,見有一對頭發花白的老夫婦在收拾石磨木框之類的東西,恐怕是捨不得用了多年的老家當,而一個中年男人則領著幾個人在四處打量,一邊不時側頭說話,一邊指揮底下人幫忙老房東搬石磨。
過去一問,鋪子果然被中年男人租了,有頭腦有眼光的人哪裡都不少。
姜寧籲了口氣,算了,既然沒緣分,就不要強求。
她轉個方向,往坊市深處走去。
裁縫鋪子跟理發鋪子位置確實一般,很靠裡,不過它倆到底位於西河坊內,偏僻只是相對而言,人流還有的。
姜寧看了看理發鋪子,空間非常狹長,門臉兒卻很小,不大適合售賣成衣,她沒進去問,打算先對比一下裁縫鋪子再說。
到了裁縫鋪子外一看,這地兒好多了,門臉有約摸有四米寬,深七八米,後面還有一個門,門後隔了個小院子似乎還有個房子連著。
嗯,除了位置有點兒偏,這鋪子確實很合適。
姜寧粗略掃了眼,還算滿意,於是就開始仔細打量店鋪裡的人以及內觀。
鋪子擺設很簡單,門口有個半新不舊的櫃面攔住,一個半米的活動翻板供人出入,兩邊牆壁各釘了兩個木架,上面各放了幾匹步,有勞動布有棉布,或藍或青,質量顏色都是大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