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聲濤成為千千萬萬復讀生中的一個,他比他的一些朋友和後來的同事都多了一段復讀補習的歷史。
世界上並不只有中國才有為了考上大學或者考上理想大學進行的高中生復讀現象,其他很多國家也有,但是中國的復讀現象與其他國家相比,仍然具有中國特『色』。
絕大多數國家多不鼓勵學生復讀,尤其是高分復讀,認為這會破壞公平。中國的高中生復讀主要也有兩種人,一種是希望考上大學的,一種是本來考上大學了但不是最理想的大學和專業於是復讀之後重考。在中國,這兩種復讀一般都是被人提倡和尊重的。
寧聲濤的父親寧原基教中學的時候,曾經有一個學生從寧聲濤讀小學一年級就參加高考,一直考了九次,復讀了八次,直到寧聲濤參加中考讀高中的時候他才進了大學。這是寧聲濤見過的人當中復讀次數最多的一位,也是寧原基的三千多學生中復讀次數最多的一位。號稱比當時的八年抗戰還多一年。
這個人憑藉著堅強的毅力高三讀了九次,參加了九次高考,整個高中讀了11年,最終考上了一所普通的專科大學,也許天道酬勤,後來這個叫做竺勝利的人終於勝利了,當寧聲濤開始工作時,驚訝的發現他已經在一所醫院裡當上了主任。而且他非常感激寧原基寧老師,稱要不是寧老師的鼓勵,他一定撐不下去,而後來如果不是有個大學文憑,他一定沒有升職晉級的那次機會。恰好他的競爭對手裡兩個人都是中專學歷,他佔了大專學歷的優勢,所以贏得了競爭。
寧原基也喜歡將這個竺勝利同學的事蹟講給寧聲濤和自己的學生聽,希望大家都能夠“堅持到底,永不放棄”。
寧聲濤還看過報紙上的報道說,有個人為了一所名牌大學的名牌專業,一直考了十五次,直到第十五次高考才上線,如願以償的去大學裡讀書。這個姓張的男人當年第一次高考沒成功,不是名落孫山,而是上了重點大學的分數線,卻沒有上這所名牌大學的這個專業的調檔線,於是開始復讀,復讀了兩次,還是沒有成功,於是就走向社會,開始打小工,等到第二年高考前,他又回到學校複習衝刺一個月,再參加高考,這樣子,他又堅持了五年,還是沒有如願。
張先生終於不再參加高考了,他專心致志的做自己的生意,直到後來國家放開了高考,可以允許社會人士報名高考,於是他又開始接著高考。他永遠都只報考那一所理想中的大學和那個他永遠不會放棄的專業。
大約是先考了一次應屆高考,復讀了兩次,又參加了兩次高考,接著還堅持了五年邊打工邊高考,這就是八次。後來不參加高考似乎有八年的時間,專心做生意做成了一家很不錯的大型私人企業,做了老總的張先生時隔八年,又開始以社會人士報名參加高考,大約又考了七次,直到人生第十五次高考,終於得償所願了,這個時候張總已經接近半百,成為那個專業裡大一新生中唯一的一個47歲的“新生”。
新聞報道也是從鼓勵的角度來進行宣傳的,整個中國社會對於高考,那是非常重視的。甚至一度形成了“高考經濟”的說法,一段時間,因為高考的存在而引起的相關經濟現象和針對高考的各種形式的生產、消費和服務。
江泳博就說過:“中國足球水平不高,主要是高考不考足球,但凡高考要加上足球分,那麼起碼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家長會鼓勵孩子嘗試足球,如果足球變成語數外這種主科,那麼恐怕所有家長都不會反對孩子去踢足球,其中的一半甚至願意掏錢去讓孩子補足球課。”
這不僅僅是江泳博的看法,還是網路上千千萬萬足球『迷』的看法。由此可見,足球『迷』們大多認可只有高考能夠拯救中國足球,高考幾乎是萬能的。
張連城也曾經對寧聲濤說過:“高考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可是比起其他很多制度很多機制來說,高考已經算社會上最大的公平了。無論是窮二代還是富二代,無論是貧二代還是官二代,無論是農二代還是商二代,大家所做的高考題參加的高考考試都是一樣的。如果你能抓住機會,也許真的可以幫助自己和自己的家族改變命運。”
寧聲濤很享受那段在秋夕中學復讀的日子,他甚至成為學校那一年時間裡的名人,得到過一些女生的青睞和男生的追捧。
秋夕中學的高中部當時有接近3000人,這樣的規模寧聲濤以前無法想象,他所讀過的學校,幾乎一個年級最多的也就是天佳中學的五個班和江龍中學的五個班,他當時認為一個學校一個年級最多也就是五六個班。到了秋夕中學,寧聲濤才知道自己的眼界多麼狹小。
秋夕中學高三有十二個班,還要兩個複習班,文科複習班60多人,理科複習班90多人。高二有十四個班,高一有十六個班。其實當時來說,秋夕中學的規模在寧堅都不算最大的,後來寧聲濤知道就在一個縣裡的紫竹一中一個年級就有十八個班!再後來,他讀大學的時候聽同寢室的哥們兒說,他們牟陰市有一所牟陰中學一個年級就有三十多個班。再後來,他看報紙說,甚至有的中學一個年級參加高考時有八十多個班的學生一起去高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光是對中學對高中一個年級有幾個班來說,寧聲濤就感覺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寧聲濤原來住在農科院,所以他對農村並不陌生,他父親也是農村人,小時候還被父親用籮筐挑著去鄉下看爺爺。從初一的時候,父母為了更好的照顧寧聲濤學習,一家人就住進了城裡的一些遠親家裡,說著是住親戚家,其實也是出了租金租房子的。
在城裡生活了六年時間,寧聲濤又來到了農村,比農科院更徹底的農村,寧聲濤不但沒有不適應,反而覺得非常愜意,似乎他的根兒在農村裡,在土地裡,不在城市,不在水泥地和瀝青地裡。
一直到18歲,寧聲濤在年齡上成熟了,也終於第一次脫離了父母的直接管束和照顧,過上了一種需要和其他人住在一個寢室,和其他人一起相處的自由自在、獨立自主的全新生活。
在家裡,寧聲濤直到讀小學才自己一個人睡,之前都是和父親一起睡,受到寧原基的無微不至的照顧。小學六年,寧聲濤獨自一個人睡了六年自己的房間。開始讀初中了,最初的一段時間,是和父親一起睡。直到去了遠親劉婆婆家,他的兒女都各自成家了,老伴兒又病逝了,於是二套一的房子和寧聲濤一家住在一起,劉婆婆住一間,寧聲濤父母住另一間,寧聲濤住客廳,專門還有一張小床。
高考之後,寧聲濤到秋夕中學復讀,他是第一次和其他同齡同班的男生住寢室,當時寢室裡住了十個人。除了一個江泳博之外,其他八個人都是完全陌生的。寧聲濤甚至在後來都不記得他們的名字了,也不是完全不記得,他也記得幾個,最熟悉的當然是張耀暉,其他幾個男生沙勇、姚彭嚴、焦仲甫、季濤、嚮明、王瀚、趙子強等人因為同學僅一年,高考過後又或者不聯絡或者聯絡非常少,自然而然也就陌生了。
寧聲濤只記得自己在寢室裡挺愉快的,並沒有父母所擔心的與其他同學搞不好關係,在寢室裡明爭暗鬥的情形,或者說因為其他同學都是附近鄉鎮的農村孩子,而自己是從寧堅城裡來的孩子所以就會形成不同的對立矛盾,就會被孤立起來或者被人欺負。
其實,寧聲濤是寢室裡最受同學們喜愛的人,他幾乎和每一個同學關係都非常好,整整十個月左右的同寢生活沒有產生過矛盾,不要說打架甚至連吵架幾乎都沒有。
比如說,寢室裡姚彭嚴很霸道,喜歡欺負人,寢室裡所有同學的床他都上過,把人按在床上揍或者開玩笑基本上是司空見慣的,就連江泳博都被“揍”過,可唯獨這個傢伙從來沒動過寧聲濤,更不可能把寧聲濤按在床上揍了。
又比如,焦仲甫這個同學『性』格很陰,幾乎沒有朋友,也從來不參加寢室裡的討論,不喜歡和人說話,但他和寧聲濤關係也不錯,可以說在寢室裡的十個月,他和寧聲濤說的話比和其他八個同學說的話的總和都多。
再比如,沙勇經常被懷疑有偷偷『摸』『摸』拿同學的錢和東西的『毛』病,可寧聲濤堅信他最初可能有過,但很快就已經改正了。
寧聲濤獲得快樂的寢室生活和良好的寢室氛圍的原因有三個:第一,他從不主動找別人的『毛』病,挑起事端,就算別人找上來,他也能微笑著化解了;第二,他對人很好,因為家庭條件更優越的原因,他的生活費比其他農村同學高,他樂於幫助人;他父母還經常讓他帶著好吃的牛肉乾、手撕兔、香酥鴨、滷排骨等到寢室給同學們分著吃,拿人手短,吃人嘴軟。第三,他的拳頭被證明是全校最硬的,惹他也需要實力和勇氣,他冬天裡的短褲短袖證明他的體質非同一般,不到萬不得已誰願意主動惹他呢?
(本章完)
喜歡時代的靈魂請大家收藏:()時代的靈魂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