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聲濤在教育局當中層領導的八叔寧國啟給父親寧願基分析為何建議寧聲濤去農村裡的秋夕中學復讀的原因。
“我大概明白了,你的意思是不是說秋夕中學更注重數量,把一些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儘可能培養提升到能夠考上本科,他們的教學比較注重基礎能力比較注意對普通平庸基礎差的學生的培養,他們既缺少優秀生的苗子,也缺少培養優秀生的經驗。江龍就不一樣了,他們最擅長的是把優秀苗子培養到考上重本甚至考上最名牌的那些大學,他們的側重點更在意優秀學生的提升空間,對基礎更差些的學生第一關注度不夠,第二方式方法沒那麼適宜。”
“對咯,不愧是教過書的,一點就明瞭。江龍中學和秋夕中學都是全市教育系統裡的極致,各自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到了極致。江龍中學是名牌中學,受限於老校區教室等硬體條件,他們不可能招收很多學生,於是他們就側重於抓尖子抓特優生,保他們的重本升學率在全市的地位。那就就算總人數幹不過其他名校,至少重本率和人數是亮點。秋夕是新崛起的學校,大約98年應該可以透過市級重點中學考評組的考評。他們沒有多大名氣,招不來名牌大學的教師,也找不到特別優秀的尖子生,所以他們就只能先抓數量,以後發展起來了再考慮質量問題。他們的高三和複習班這兩年特別擅長把本科線下100分甚至120分的學生提上來。”
“那江龍中學是特別擅長把重本和普通本科三十分差距中的學生培養到重本水平,是吧?”
“就是這麼回事兒。再打個比方吧,秋夕擅長的是培養學生基本功,你能很好的學到最基礎的技術和武功,做個普通的中等武士和技工;江龍則擅長培養學生高階功夫,更容易培養出武林高手和工程師。說實話,小濤的數學和英語都是這個很難補上高分的,他應該適合去秋夕補基礎,只要數學英語的基礎補上一些,就一定能上普通本科。如果說歷史確實是機讀卡失誤,歷史分數也能達到平時水平,說不定也有機會衝一衝重本。”
高四的生活其實非常枯燥,可寧聲濤透過高四這個“延長線”還是得到了很多,實現了他的部分夢想。
如果說高一到高三是正常的人都需要經過的學習歷程,那麼高四就只能算是“延長線”。據寧聲濤瞭解,他們那一代人,也就是出生在改革開放之初的70末80初的人,大約在寧堅和寧堅所在省小學覆蓋率是97以上,就是說如果有一萬個小孩,就有九千七百人讀完了小學;初中升學率是80左右,那九千多人就會有七千八百多人讀過初中;高中升學率是45以上,那七千多人裡就有三千五百人讀過高中;高中復讀率大約為15,那就有五百二十人有過高中補習復讀的經歷。
寧聲濤那一批人沒趕上國家開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所以並不是所有孩子都讀完了小學,也不是90以上的孩子都能讀上初中。寧堅當時的萬人升學比是19,也就是說一萬個小孩子裡最終讀過大學考上大學的只有190個,這還是省內教育水平較高的寧堅。
一批特別貧困特別艱苦的孩子,他們連小學都沒讀完,那個時候國家還無法保證九年義務教育,也沒有切實有效的教育扶貧。這些孩子今後的出路是?
一批孩子在讀完小學之後就掉隊了,他們幾乎沒見過中學。
一批孩子在讀完初中之後要麼就業,要麼去了中專去了技校。這些人後來大部分成為一些行業的專家一些基層機關事業單位的領導,成為一些成功的商人。
一批孩子在讀完高中之後沒進過大學,這些人似乎沒有那些讀中專和技術學校的孩子成功。
一批孩子讀完了大學,這批人中有的成功有的失敗,有的非常『迷』茫和困『惑』。
為什麼那個時代讀了中專和技術學校的人成才率高呢?那個時代的中專並不容易進的去。寧聲濤江龍中學班上二十來人參加了中專的考試,結果能考上的僅僅只有八人,其中包括班上的學霸高慎黎。八人考上後只有五人真正去讀了中專,另外三人後來讀完高中考上了大學。這個班級考中專的成功率只有不到50,可這個班級的孩子最終大學的升學率卻達到了75。可見當時大學比中專還更容易考上,當時的中專集中了一批優質學生,他們因為家庭原因或者人生選擇,沒有讀高中和大學,可各方面都非常優秀。
江龍中學是寧堅市的大哥大級別的中學,中專升學率還這麼低,那麼其他學校恐怕只有最優秀或者中上水平的學生才有可能進入中專學習。
正是這個情況,所以這一批中專生、中師生、技校生才能在後來那麼多人取得成功和應得的地位。但是受到學歷限制,這批人後來的發展也不見得都是一帆風順的。他們面臨著後來大學擴招之後的素質並不見得特別出『色』的大學生的學歷競爭劣勢。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時代在發展,中專中師技校曾經只招收優秀學生的情形發生了變化,後來的中專中師技校幾乎只要你報名就可以讀得上,再也不是優秀孩子的選擇,也不再是優秀人才的搖籃了。所以寧聲濤在生活中會遇到那種能力超強不亞於重點大學水平的中專生,可是也能碰上很多從中專“混”出來那些人。中專生中有實力強過普通大學的,也有很多確實水平非常一般,是那種上不了重點高中才選擇中專的實力。
寧聲濤喜歡和八叔寧國啟聊天,就好像喜歡和大表哥陳哲維聊天一樣,他的那些頭腦中關於教育的資料,不是來自新聞來自報紙就是從寧國啟的談話和聊天中總結出來的。
在同齡人中,有過復讀經驗的人並不多,尤其是城市孩子,願意堅持復讀的人比農村孩子更少。從寧國啟那裡得到的資料是,江龍中學和天佳中學等城區中學,高三的學生復讀的比例大約只有8左右,主要原因是家裡能夠創造一定的條件幫助讀其他『性』質的大學或者吃不了那個復讀的苦。可是像秋夕中學或者紫竹一中、樂熙中學、安陽中學這些農村或者縣城重點中學復讀率就大約在25以上。因為這些農村和縣城孩子家裡的人脈和各種資源比不上城區孩子,他們希望能夠得到高考制度對改變命運的幫助。
就連隆晉中學這些普通農村學校在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紀初的高中生復讀率也高達20以上,那個時候農村孩子還可以透過高考改變些什麼,也希望也願意透過高考的方式來彌補起跑線的差距。不過這個情況到了二十一世紀00年代中期就發生了變化。農村孩子的高考升學率越來越走低,逐漸的一些名牌大學就見不到來自農村戶口的農村大學生了。這個情況到了10年代引起了國家的重視,名牌大學開始專門留下一些名額給農村孩子。
寧聲濤復讀了,張連城去了江宜的工大,江泳博呢?
本來寧聲濤的父母雖然同意了讓寧聲濤去距家六七十公里外的秋夕中學復讀,可是畢竟寧聲濤從小到大都沒有離開過父母身邊,寧原基和包桂蘭都不放心寧聲濤一個人去那麼遠的地方復讀。而且自從初中開始,寧聲濤一家人就從農科院搬到了城裡,寧聲濤已經習慣了城市的生活,能適應農村的艱苦嗎?寧聲濤讀江龍中學之前的十二年,一直就生活在類似於農村的農科院。可農科院畢竟是一家科研單位,不是真正的農村。
寧聲濤的父母完全想錯了,他們認為寧聲濤去秋夕中學讀補習班讀高四是去“臥薪嚐膽”去吃苦,很擔心寧聲濤完全無法適應農村的生活。其實,寧聲濤很享受,他非常快樂。
小學時,寧聲濤快樂於他是學霸是字典是百科全書,周圍的孩子甚至大人都把他當成未來的大人物未來的成功人士看,同時他的短跑、跳遠和乒乓球簡直讓很多女生崇拜。初中時,寧聲濤快樂於他正在寧堅最好的中學讀書,虛榮心可以得到滿足。高中時,寧聲濤最快樂於無憂無慮的踢足球。
復讀一年高四,大學四年,寧聲濤最快樂於沒有父母無時無刻的關心甚至束縛,他終於覺得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獨一無二的寧聲濤。
而且,寧聲濤在秋夕中學最出『色』最引人注意的是三個能夠吸引女生的特點。
第一個是他總是學校裡冬天穿的最少的人和整個冬天都衝冷水澡的人。他將“『裸』人”的品牌形象堅持了下去。
第二個是他的拳頭非常堅硬,甚至和學校拳頭最堅硬的人拼拳也佔有優勢。
第三個是他的足球水平在一群農村孩子中算一流,他竟然成為學校文科聯隊的萬金油,從門將到後衛到前鋒,他任何位置都可以踢。
(本章完)
喜歡時代的靈魂請大家收藏:()時代的靈魂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