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聲濤來到了二班,開始了文科生的全新身份。幾乎從理科生隊伍當中逃離出來的寧聲濤,漸漸的『迷』上了兩樣東西,一是文科學習中的大量文史知識,二是足球。
其實在去江龍中學讀初中之前,寧聲濤一直就特別喜歡文史知識,他讀小學之後開始獅識字,識字之後就一直不論父母如何擔憂和反對的堅持研讀各種文史書籍和材料。可以說,初中三年時間是寧聲濤識字以來近四十年歲月中唯一與文史社會科學接觸最少的時期。
初中三年,因為中考的導向,中考中的物理和化學計入中考總成績,所以理科分值和貢獻遠遠大於文科,文科只有政治成績計入總成績,歷史都不算中考科目。受到這種“重理輕文”的中考學科設定,當然整個學校、家長、學生和社會都必然“重理輕文”,那是最實際的思考,不管你有什麼看法和理解,都不重要,為了把中考考好,就只能偏重理科。
初中的政治也不同於高中政治,基本就是一個“背多分”的教學和學習局面,多數時候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考試主要考核識記能力的“是什麼”,偶爾涉及“為什麼”,幾乎用不著思考“怎麼做怎麼辦怎麼幹怎麼樣”。
寧聲濤記得自己在江龍中學初三時聽到的同學議論都是說自己今後如何如何去學習理科,似乎只有最愚蠢最無知的人才應該也只能去學習研究文科。骨子裡,寧聲濤開始排斥文史哲的知識,覺得這是上不得檯面,得不到尊重的學問,就好像大表哥陳哲維永遠被人當成書呆子一樣,看來就是中了文科的“毒”。中了文科“毒”就再也無法出人頭地,被其他人瞧不起或者嘲弄。
分班之後,寧聲濤進入了文科那波瀾壯闊、峰巒疊嶂、五彩斑斕的世界。2000年之前,高考文科不考地理,理科不考生物。光是歷史和政治這兩門文科就讓寧聲濤重新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於是寧聲濤寫了兩句詩勉勵自己,作為座右銘。“政治明理講善惡,歷史教人不犯錯”。
寧聲濤到二班之後最大的改變還是在體育課上。
1994年,中國足球甲a聯賽拉開大幕,世界第一運動在中國開始了職業化。
同年,初三剛好畢業的寧聲濤在暑假裡看了幾場美國世界盃的比賽。其實寧聲濤喜歡的運動很多,唯獨不包括足球。他喜歡乒乓球、羽『毛』球、短跑、跳遠、『射』箭等運動專案,也喜歡看電視節目中的游泳、田徑、排球、乒乓球、體『操』和跳水。
寧聲濤的八叔曾經做過體育老師,其實他這個比較全能的八叔不僅做過體育老師,還在學校裡做過數學老師、美術老師、地理老師。農村學校,教師的配備不齊全不規範,不少教師都是身兼多職。
寧國啟身材不是特別高,可是年輕時特別靈活,特別會動腦子。他之所以被當時的市教委看中,從普通農村學校的普通教師調到市教委工作,主要靠兩手,一是籃球打得好,二是書法寫的好。
八叔透過寧原基希望寧聲濤也多練習練習籃球,既可以有助於長高,也可以幫助鍛鍊體質,還說不定能夠憑藉這個機會得到發展。
八叔親自對寧聲濤說過這樣的話。
“其他運動很難在平時的生活中出彩。我們國家現在的業餘運動會一般都只有兩三項運動,一是乒乓球,二是籃球,三是羽『毛』球,四是拔河。其他專案在生活中沒有影響力,也很難得到發揮的機會。乒乓球打得好有優勢,可是中國會打乒乓球的人太多,何時能輪到你?就算你打得很不錯,也僅僅只是去爭取個人榮譽。籃球就不同了,如果你把籃球練好了,很多時候就會得到領導的賞識,覺得你能夠在團隊中為集體爭光。”
早就聽父親寧原基說過八叔希望自己的初中多練習籃球的寧聲濤早就思考過了。他對寧國啟說:“八叔,我不喜歡籃球,而且籃球很挑人,不公平。我認為打好籃球主要就四個特長就夠了。一是身高,這個天然是優勢。所以國際上開展籃球的國家他們的籃球隊員一般都有一米八以上的身高,有些籃球強國國家隊平均身高起碼都有一米九。二是力量,投球需要足夠的力氣,否則怎麼練都沒有效果。三是身體強壯,這個可以在對抗中發揮重要作用。四是手臂長手指長,手掌寬大就一定有優勢。經過我自己的分析,我發現四個方面我一個都沒有,我根本就不適合打籃球。即使我練習籃球,也一定事倍功半,完全不可能有實際意義。”
“你這孩子!”八叔見寧聲濤的理由一套一套的,乾脆就不再勸說了,愛聽不聽吧,畢竟寧聲濤也不是自己的兒子,只是自己的遠親侄子,再加上身高雖然有影響,可畢竟不是一個男人最重要的特質,從來沒有一個人敢說身高更高的人就一定能夠成功而身高更矮的男人就一定不能成功。
寧國啟和寧聲濤都不知道,當寧聲濤成年之後,他的身高確實對他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以至於形成了天壤之別的不同命運。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寧聲濤開始喜歡看足球,也會參加學校裡的“校園野球”。不過寧聲濤戴著一個高度近視的眼鏡,總給人文縐縐的書呆子樣子,誰都不認為他應該是個球場上的健將,誰也不認為他可以把籃球打的很好,足球踢的很好。
認為他絕對不能把籃球打好的人是正確的,因為寧聲濤永遠都不會認真打籃球,他沒有興趣,也沒有身高和手臂長等優勢。認為他不能把足球踢好的人是錯誤的,因為他漸漸的在同學們之中成為一個踢足球野球水平最高的男生之一。
初中時,天龍中學初中部沒有球場,沒有標準運動場,只有兩個籃球場,學校也嚴禁在校園內踢足球。有時候在地面上沒有畫任何球場任何邊線中線底線的地方也會搭上架子拉上網子,開展排球和羽『毛』球運動。天龍中學的足球水平曾經是整個寧堅最差的,可能就跟這個沒有球場學校還嚴禁學生踢球有關。
距離天龍中學附近610分鐘遠有一個寧堅地區最早的體育場,能夠容納1萬觀眾。這個體育場自從修建起來,也沒有進行過什麼像樣的運動會或者比賽。平時體育場可以分時段開放給市民,同時也開放給江龍中學和一中的學生們上體育課。一中是一所建校時間在解放前的學校,可能因為建校太早,建設標準建設規模都非常低,學校的『操』場連江龍中學的『操』場的二分之一都不到,連課間『操』都無法集中學生,只能在樓梯走廊上做。不過一中的運氣不錯,它身旁就是馬津石體育場,寧堅市唯一的標準體育場。
並不是所有的體育課都一定會去馬津石體育場的,江龍中學大約一個月會讓學生們去一次體育場上體育課。也就是說寧聲濤在讀初中時大約八節課中有一節課體育課是在體育場完成的。這樣的頻率,很難說有什麼同學能夠『迷』上足球。寧聲濤的印象中,整個初中三年,他就踢過兩次足球。不過他的運氣不錯,第一次踢球,就踢進了一個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回事的“入球”。
當時,大家都在玩球,不是那種雙方11人對11人,或者5人對5人,又或者3人對3人的踢球,是一群人瘋跑沒有規則的踢球,玩耍的成分大於競技的成分。寧聲濤跟著球跑的時候,基本上都追不上球,也碰不到球,當他站在一邊不跑了,突然球來到了他的方向,他準備去“踩球”,結果漏了,沒踩著,引來了一群同學的嘲笑。他幾步追上球,用毫無技術『性』的動作去踢球,一個同學衝過來搶球,他下意識的大腳朝球門方向踢過去。這個足有35米遠距離的“吊『射』”居然進了!當時“冒充”守門員的同學還正在和“冒充”後衛的同學聊天。
整個初中時代,寧聲濤踢過兩次球,還不錯,他進了一個很漂亮的超遠“吊『射』”,這還是他第一次在體育場的草坪上第一次觸球。後來第二次分成兩隊踢球的時候,他被安排打後衛,不但沒有進球,而且在整個30多分鐘的體育課上都只碰過兩次球,還踩了一次“球車”,摔了個馬趴,引來了更多的嘲笑聲。
也可以這麼說,寧聲濤和當時幾乎絕大多數中國人一樣,根本不懂球,也不踢球,偶爾碰碰足球其實根本算不上踢球,只能說是“玩球”。是94年的中國足球職業化改革,中國足球開啟甲a時代才讓更多的中國人開始認識足球這個世界第一運動,開始喜歡踢野球,開始喜歡看電視裡的足球比賽。
當寧聲濤在高中時代踢著“像模像樣”的足球時,他回憶起來,整個江龍中學從初一到高三六個年紀總共二十六個班一千四個左右的學生,居然真的從未看見一個同學“會”踢足球。
足球的群眾基礎如此之差,難怪我們的足球水平比不上籃球水平。
(本章完)
喜歡時代的靈魂請大家收藏:()時代的靈魂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