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聲濤是個愛書的孩子,每個認識他的人都知道。
沒有在讀學之前就提前學會識字的寧聲濤在學開始正式識字之後不久,尤其是學會了查閱新華字典之後,他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對各種書籍的熱愛了。
在學校裡,寧聲濤的成績幾乎總是第一。因為他知道,如果不是第一,那麼對於他來就是失敗。而失敗則意味著讓別人笑話和母親的嚴懲。
內心極度驕傲的寧聲濤從來不需要人督促,他總是非常自覺的學習學習再學習。他學習起來那股勁頭讓父母都害怕。只要是他決心要完成的任務,如果沒有完成,他絕對不吃飯不睡覺。
最初開始背誦詩詞名句課文的時候,他並不是像真正的神童一樣,過目不忘,輕而易舉。他總是花費更多的時間去研究這些需要背誦和記憶的知識的規律性。那個時代雖然沒有流行什麼十萬個為什麼和百萬個為什麼,可寧聲濤自己就不斷的從腦海中冒出一個又一個的為什麼。有時候甚至讓身邊的人感到煩躁惱怒。
第一次讓班主任頭疼的事情就是因為他的一個為什麼引起的。
班主任鞏老師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學數學教師,而且還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母親。她每次帶的班級的數學成績都會比同年級的另一個班的成績平均分高出三到五分,而且她所教班級的升初考試滿分一堆堆的。甚至比城裡著名的五所名牌的學最好班級的成績都不差。
作為母親,在寧聲濤讀學的時候,鞏老師的大兒子已經從清華大學畢業,開始在北京大學去讀研究生;二兒子則剛剛考上北京大學;三兒子則還在城裡最好的初中做學霸。
這樣一位成功的母親,一位出色的教師,可以具備所有最優秀學教師的美德、耐心和職業素養。可就是這樣一位在寧聲濤心目中十全十美的班主任數學老師,也曾經差點被寧聲濤的“十萬個為什麼”給逼瘋。
學二年級的時候,開始學習九九乘法表。
相信絕大多數讀過學的孩子都曾經背誦過九九乘法表,而且基於九九乘法表是世界古代文明中最簡單最輕鬆的乘法表,在古代就流傳到了世界各地,尤其是東亞東南亞地區,後來又透過絲綢之路傳到了遙遠的西方其他地區。
寧聲濤在聽了鞏老師的課之後,不是按照鞏老師對學生們提出的要求下來之後進行背誦和記憶,而是找到鞏老師提出問題。
對於寧聲濤喜歡提出各種千奇百怪的問題,鞏老師總就有所準備。見到寧聲濤在辦公室外面東張西望,鞏老師叫住他,讓他進辦公室來,並主動詢問他找哪個老師,有什麼問題。
寧聲濤看了看辦公室其他教師,有認識的有不認識的。聲對鞏老師:“老師,我覺得九九乘法表有問題。”
鞏老師笑容可掬的問:“寧聲濤同學,你覺得有什麼問題呢?”
“我覺得九九乘法表太難了。”
“是啊,我也覺得這個知識有些難度,可是背誦乘法表之後可以幫助大家很好的記憶乘法結果,不論在做任何的乘法時都可以發揮積極的用處。”
“可是難道就沒有更簡單的乘法表嗎?”
“我們現在學的乘法表已經是最見的乘法表了,也就是九九乘法表,其實還有大九九乘法表。其他國家古代傳下來的的乘法表更加複雜。據印度孩子們要學習的乘法表是19斷乘法表。如果九九都算是難的,那大九九豈不是更難,19段就是難上加難咯。”
“我覺得九九乘法表太過於死板,雖然可能給我們提供一些現成的結果,但卻讓我們完全失去了對數學思維和方法的培養。我覺得我們不應該學習九九乘法表。”
一個只有8歲的男孩出這樣的話來,哪位學數學教師能夠不驚訝,能夠不頭痛?
“你是畏難情緒作怪吧,因為困難,所以就不願意去背誦記憶,還找出這些介面來支撐你的觀點?”
“不是藉口。我就是覺得這些死記硬背的東西只是一些技巧,不是一些方法,我們太注重技巧,就會忽視掉技巧背後的方法和思維。”
鞏老師開始明白了,這一定又是這個8歲的孩在什麼地方看到了什麼文章或者書籍,然後就似是而非的來詰問自己的老師。
“你的東西也許有些道理,可是沒有技巧怎麼運用,沒有運用什麼精神和思維都是空話,毫無實際意義啊。”
“九九乘法表我用不了兩就能記住,可是我在懷疑記住這個乘法表以後我還能不能保持自己的空靈狀態。”
“濤,你想得太多了。這個年齡的孩是不應該思考這些東西的。”
“人最重要的就是頭腦,就是思維,不是嗎?如果人不能善於使用自己的頭腦,那我們不是和那些動物沒有什麼差別了嗎?”
“你的問題太偏了,你的思考也太深沉了,現在我們只需要把我們能做到,也需要做到的事情做好,其他的等你更大的時候再去思考不是更好嗎?”
“可是老師不是知識和學生之間的橋樑嗎?如果老師不能給學生們提供各種問題的答案,那我們學生不是可以就在家自學也一樣的能夠完成學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