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秣。
就四個字,讓你破題,獻策。
糧秣的意思,是軍隊中人吃的糧食和馬吃的草料。
可是追根究底,還是糧食問題,明朝這個時候已經有了小冰河時期的徵兆,天氣變化無常
地動頻繁,日食月食不斷。
收成一日比一日少,不然憲宗皇帝也不會那麼重視農耕,沒有糧食就要餓肚子,這江山他
還能坐的穩麼。
怡巧前些日子,他們沒少談論關於種地的問題,古代是農耕為主,農業得到非常多的重視
,只是天時有限,技術不行,所以只能靠天吃飯。
哪像後世啊?有個什麼旱澇,政府都給發補助金,還監控糧食市場。
大明這個時候,豐收了糧食降價,農民不賺錢;不豐收糧食貴,農人們還是餓肚子。
加上大明邊軍屯田,乃是祖制,實際上,這種祖制卻讓大明的官兵越來越像是務農的農人
而非騎馬打仗計程車兵。
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吳有為在腦海裡過了一遍又一遍,第二天才提筆開始寫:臣對….。
君問,自然要臣對了。
國家要安定,根本在糧食。
如果人人都能吃飽肚子,傻子才造反。
後世為什麼有“康乾盛世”?就是因為那個時候人人都能吃飽肚子,甭管穿的多破爛,起碼
不挨餓,而他們不挨餓的原因,就是那個時候已經推廣了玉米跟土豆,雍正年間的康熙禦稻是
讓北方這邊有些地方都能種植雙季稻了。
古人說:倉廩足而知禮儀。
並不是無病呻吟的,你想啊,糧食産量高了,百姓們日子就過得豐足,流民、造反的都會
減少,賦稅也能納足。
以此類推,稅收得齊了,朝廷官員就能足額發俸,軍土們也能領到糧餉。
據已經做了翰林的李東陽說,現在的官員們,普通一點的翰林,一個月就給兩石米的本色
,折色都給不值錢的糙米,還常不給足數。
而劉大夏那兒也好不到哪裡去,劉健就更別提了。
李東陽說的更可憐,他說翰林別看清貴,同時也清廉,他見過不少翰林都很有才華,但是
他們在生活上就很窘迫了,去別人家赴宴吃酒,帶上一尺布匹、半條鹹魚都能吃得高高興興。
可他們因為有吳有為幫襯著,請客時隨便就能上來滿桌的雞鴨魚肉,美酒佳餚。
都是因為他們認識吳有為,家裡有吳有為給的分成,自家節省點用,日子還是不錯的,李
東陽在家也能挺起腰板了。
雖然說李東陽的夫人也很賢惠,但是作為男人,靠夫人養家,這也好說不好聽啊!
尤其是劉宣那樣的人,家底薄,要是單吃俸祿,得攢幾年才捨得這麼請一頓?
多虧了吳有為跟劉健的夫人說投資買賣,每個月能有不少分紅,才讓劉健家裡不那麼拮據
不止文官,武將也需要,邊軍如果有糧食,叫軍人吃飽、訓練充足、換新裝備,邊關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