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歲入閣都是“早”,他才二十四歲,並非四十二歲,那就更不可能了。
倆人在家好好的笑了一通,吳有為也知道萬通是為了他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他如果被皇帝太看重,很多人就該對他“看重”了。
盡管萬通已經夠低調了,無奈憲宗皇帝不著調啊!
這些東西賞賜出去,需要一個名頭,隨便擬了一個,可是卻能看出憲宗皇帝對於吳有為的重視。
這每一年過年的時候都有賞賜,時不時的再來點兒什麼,吳有為不在朝卻比在朝的人還受寵。
柏珍就坐不住了,鑒於吳有為的特殊身份,他也曾想過吳有為是不是想複立吳廢後。
後來又覺得是錯誤的,因為以吳有為與大房之間的那些恩怨糾葛,恐怕他是最不希望吳廢後複立的人。
但是柏珍想的就多了,如果吳有為能在禦前說上話,那他就不能得罪,甚至是要拉攏。
原來他的計劃就不行了,正好吳瑛跟他也決裂了...
柏妃如今已經快要生了,只要是個男孩兒... 他就得找人跟皇爺遞話了。
立為太子,將來就能繼承皇位。
大明就這一點好,只要是太子的就沒有不繼承皇位的... 除非是早死。
這一點柏家也知道,所以自從知道柏妃懷孕之後,他就走通了宮裡的門路,自家莊子出産的青菜蛋肉之類的,都偷偷往宮裡送,宮中分配下來的那些一概不用!
虧心事做多了,也怕被別人報複啊!
萬通這回休了年假了,就在莫靈山莊一直住著,直到過了二月二,吃過了豬頭肉才回去。
而吳有為一過了二月二,直接帶著侄子吳瓊跟著萬通回了京城。
他要跟張升一起,看看怎麼安排吳瓊科舉。
明朝,古代科舉制度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的科舉已經趨於完美了。
明代以前,學校只是為科舉輸送考生的途徑之一。
到了明代,進學校卻成為了科舉的必由之路。
明代入國子監學習的,通稱監生。
國子監相當於是國立大學了,裡面的條件都是最好的那種。
監生大體有四類:生員入監讀書的稱貢監,官僚子弟入監的稱蔭監,舉人入監的稱舉監,捐資入監的稱例監。
監生可以直接做官,因為監生是有出身的人。
特別是明初,以監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員的多不勝舉。
明成祖以後,監生直接做官的機會越來越少,卻可以直接參加鄉試,透過科舉做官。
參加鄉試的,除監生外,還有科舉生員。
只有進入學校,成為生員,才有可能入監學習或成為科舉生員。
明代的府學、州學縣學、稱作郡學或儒學。
凡經過本省各級考試進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俗稱秀才。
取得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叫童試,也叫小考、小試。
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
院試由各省學政主持,學政又名提督學院,故稱這級考試為院試。
院試合格者稱生員,然後分別分往府、州、縣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