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裡,不是應該愁眉苦臉?甚至是哭天搶地麼?
記得以前去參觀舊社會遺址的時候,看到那麼大的鬥.... 他立刻看向了自家的鬥。
竟然是制式的官鬥,標準的計量用具。
吳有為這才想起來,大明對這種東西都有一定的規制,誰敢違制,就是犯法。
當然,也有人家偷偷地做大,如果官不舉民不糾,就沒事,一旦被人發現察覺上告,全家家産都得充公。
名聲也會壞掉,所以一般人家不會這麼幹。
人家來交租子,林素管家早就讓人準備好了開花的白麵饅頭,大骨頭湯,以及白切肉蘸蒜醬。
這樣的夥食最適合農家人,他們辛苦一一秋,雖然不缺油水但是吃這個絕對夠填飽肚子。
只有吳有為,在聽說一畝地才三百多斤的時候,沉默了。
這些人一年到頭給他種地,結果一畝地就只能收二百來斤,去掉癟粒子,就算一畝地二百斤好了。
一個人一個月起碼五十斤的糧食,一家起碼二百到三百斤糧食,一年最少也得兩三千斤的糧食才夠吃... 還得賣一些糧食換柴米油鹽醬醋茶.....
生活也就勉強夠溫飽,節儉一些的可能有點餘錢存起來....
可是這才是三四口之家的算計,這個時候也沒個避孕措施,孩子可勁兒的生,多出來的幾個孩子也不可能眼睜睜的看著他們餓死.....
吳有為坐在書房裡想了半天,後世的時候,只知道農民賣不出糧食愁的不行,這裡的農民卻因為糧食太少而餓肚子。
後世的玉米,一個産物的畝産就上千斤,那才叫......
玉米?
玉米!
土豆!
西紅柿!
如今這些東西都已經來到了大明,隨著三寶太監七下西洋,這些都是舶來品,可是它們因為長相的關系,現在還只是觀賞植物。
吳有為腦袋一熱,就開始奮筆疾書。
當年他也是研究過農業的,是為了給家裡的父母減輕負擔。
那個時候講究綠色食品,他們家種地的時候使用的都是農家肥,雖然髒了些,累了些,可種出的東西卻能賣個高價。
玉米在明朝的現在,好像叫“黃金... 因為長得金燦燦的,很多人家種在花園裡當個稀罕植物看,寓意好的關系,都是商人們家中種的多....
土豆是因為開花好看,也成了一種觀賞花。
西紅柿因為是紅的,紅紅火火,也成為了類似“金桔”這樣的東西,只是因為顏色越鮮豔的蘑菇越有毒,所以這個時期的人們只是觀賞,並不吃它.....
還有辣椒,明中葉之前,是沒有辣椒的,後來舶來品辣椒剛到中原大地,待遇跟西紅柿一樣,只是當做觀賞植物。
古代只是用麻椒和茱萸來製作出“辛”味,這種“辛”味裡有淡淡的苦味遺留,所以才有“辛苦”一詞。
還有至今為止,吳有為沒見過的草莓。
草莓是原産於美洲的一種草植水果,然後傳到法國,1915 年從俄羅斯傳入華夏。
所以古代是沒有草莓的。
但是卻在鄰國俄羅斯那裡有!
這種小水果,主要是能一年四季在屋裡種植培養,大冬天的吃上一點終草莓,以前是很平常的事情,現在卻成了奢侈.....
吳有為越寫越覺得文思如泉湧,還沒寫夠,小小就進來了:“老爺,出來用飯吧?”
我,都吃飯了啊?”吳有為這才發現,自己寫的手都有點酸了。
“走吧,今天吃饅頭、白切肉,有大骨頭湯,裡頭還有蘑菇哦!”小小隻知道吳有為喜歡吃新鮮的蘑菇。
尤其是做湯,老爺每次都能喝上一大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