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楊一清家裡乃是文武雙修,不僅要求子弟讀書習字,也得騎馬射箭。
所以同樣是少年舉人,原主就一命嗚呼了,楊一清大冬天的還能騎馬跟著人去送殯。
不過他到底是家裡培養起來的,跟吳傭這種大宅被擠兌的庶子不同,他知道有些事情是需要提點一下這個小他一歲的少年舉人。
給同窗送東西,自然是他們的友誼,但是絕對不能漏下老師。
尤其是吳有為守孝在家,起碼一年半載都無法出門,如果再不多多聯系一些人,恐怕三年守孝過後,無人認得他了。
“請代我謝謝你家少爺,就說我領他的情!”人家這是提醒他呢,吳有為怎麼能不好好謝一謝?
他不懂古代的風俗,原主因為也足不出戶,讀書都讀呆了。
正好,沒人知道他不懂,只會以為吳老夫人太厲害,壓制的庶子只知道讀書,卻不通人情世故。
待得人走了之後,吳有為開始想辦法了。
送給師長們的東西,肯定要比送給同窗們的還要精細。
昂貴的東西他現在就算是有錢,也不能送,因為現在的文人清高著呢。
可是不名貴的也拿不出手,他好歹是吳府的小老爺,乍一聽,還以為是“小姥爺”呢。
他這輩分可夠大的了。
於是吳有為又叫了吳旭過來:“還要香樟木。
“小的這就給您取,還有一些存著呢!”吳旭上次給弄了不少香樟木,因為香樟木是防蛀蟲的東西,一般書櫃都用它打,外面並不少見,只是上好的香樟木不多,他見到了尤其要的還是一些邊角料,大件的他也買不起啊!
“好,取來吧。”吳有為頭一次覺得吳旭的存在,還是很有必要的嘛。
東西拿來了,吳有為又做了一些書簽,只不過,這次的書簽沒有帶流蘇扇墜,然後在劉大夏他們的僕人來的時候,寫了手書,不久,有了迴音。
看過劉大夏和劉健他們給的手書回信,他用鐵筆燒紅了後,寫了兩首小詩。
天順六年的順天府鄉試,陳鑒為主考官,劉宣為副主考官。
按理來說,這兩位都是吳有為的座師,座師是明、清兩代舉人、進士對主考官的尊稱。
主考官陳鑒,字貞明,高安人,號方庵、芳庵、心遠樓,長洲籍貫。
正統十三年的一甲第二名進士,俗稱:榜眼。
天順元年與高閏出使朝鮮,與朝鮮大臣有唱和,整合《丁醜皇華集》。
本來一介文人,又是榜眼出身,應該是喜歡文人的儒雅,結果這位喜歡讀的書竟然是《三國》!
有著文人的身體卻裝著一顆武者的心,據說年後要調任國子監祭酒了。
哦,說“國子監祭酒”沒幾個人知道,在明朝時期“祭酒”相當於“校長”。
國子監在當時,就是全國第一大學,第一大學的校長,相當重要了。
而副主考官劉宣呢,字紹和,號靜齋,江西吉安府安福縣人,也是個牛人,他是景泰元年鄉試的解元,景泰二年會試的會元。
而且他的經歷,頗為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