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攝政王俞釋之死,給尚未從安平王叛亂中緩過勁來的顯明王朝人民,又一個沉重打擊。
相較因國泰民安,鮮有機會露臉,承繼父輩榮耀的軍二代柳朔,前攝政王俞釋,是一個讓人無法忽略的符號。
顯明皇室傳承到俞匡正何東他們父輩這一代,嫡系亦僅出兩人,年長者為先帝俞懿,年幼者為前攝政王俞釋。
在先皇帝先皇後接連撒手寰宇,人心惶惶之時,俞釋並沒有選擇爭奪帝位,而是挺身而出,輔助年幼的俞匡正治理朝政。
他代為攝政其間,顯明王朝風調雨順,人民安居樂業,將顯明王朝的繁盛延續下去。
新帝年滿十八歲的生辰,俞釋及時主動地選擇退出朝堂,將權力悉數交還給新帝。
天下皆贊前攝政王俞釋高風亮節,豐功偉烈,心懷天下。
誰也不曾想過,三年後的某一個夜裡,俞釋帶著兵馬徑直闖入對他毫無戒備的皇宮,意圖逼宮。
幸得宏明帝俞匡正乃顯明正統,得顯明皇族庇佑,這才死裡逃生殺出一條血路。
俞釋死後,眾人才知,原來他並不如眾人以為的那般磊落。
他的門生早被悄無聲息地安排到各大要害之處,竟然有如此多不可告人的秘密,犯下如此多見不得光的罪惡。
宏明帝天子一怒,派重臣徹查,誓要將那些腐壞衰敗的枝葉根系連根拔起。
俞釋死去的第二日清晨,皇宮派出馬車將他屍首送回王府。
坊間流傳,送回來的屍首,死狀極其可怖。收斂屍身的白布被汙血染成黑色,下人拿井水將布條浸濕,才將屍身和布料分開。
死者為大,宏明帝沒有下旨降罪,反倒以厚禮葬之。
有人說皇帝宅心仁厚,也有人暗中嘀咕,接二連三的死亡之後,顯明王朝陷入某種極其詭異的震蕩當中,希望這種不穩定的局面快點結束。
“俞匡正是個什麼樣的人?”
依顯明王朝風俗,擺出祭臺送別俞釋靈柩之後,趙珊問何東。
何東微微一笑,“聰明人。”
與此同時,柳丞相府中,吳知府坐在竹若卿下端,恭恭敬敬地向他詢問:“老師,接下來怎麼辦?”
顯明王朝清貴之首——竹若卿,面色不怎麼好地呆坐在圈椅裡,怔怔吐出“靜待時機”四個字,再次陷入深思。
俞釋下葬之後,自登基後一直勤耕不倦的俞匡正因悲慟過度,第一次主動提出歇朝兩日,第三日才一臉憔悴地出現在朝堂眾人面前。
朝會散去之後,俞匡正留下何東。
兩人進了禦書房。
俞匡正呆呆愣愣地坐在書桌之後,連賜座於何東都忘記,還是俞匡正身旁的閹人出聲提醒,俞匡正這才如夢初醒般招呼何東坐下。
“小弟,自那晚以後,為兄的這顆心,就沒有停止過悲痛。你說皇叔為何冒天下之大不韙,做出此等事情?”
俞匡正面色凝重,眉宇間擰成深深的川字,“當初皇叔將權力移交給我時,我曾與他私下商議過,我願意將皇位禪讓給他,當時皇叔滿口不應,卻不曾想人心善變,不過三年光景而已——”
“皇叔,不知受了何人唆使,才犯下這等大錯!”他深深地嘆了一口氣,“如果他真想要這帝位,跟我說一聲便是。我從未覺得我能做一個賢明的皇帝,不過是佔著父皇的功績,茍且殘喘罷了。”
說罷,俞匡正長嘆一聲,垂頭陷入某種思緒之中,再也沒開口說話。
時間,在無聲的寂寞之中,一滴一滴流走。
何東開口打破沉默,“大哥,保重身體。”
俞匡正猛地抬起頭,看著何東,目光切切:“阿逸,如今哥哥只剩下你一個親人——”
“哥哥曾經想過,為彌補你,願將皇位禪讓給你,你卻不願意。若是有一日,你改變主意,想要做皇帝,跟哥哥說一聲,哥哥立馬禪讓於你,切切不可如皇叔這般犯糊塗。”
何東面上的肌肉抽動兩下,露出一個尷尬的表情,“大哥如何說出這等話語,小弟惶恐,如若大哥不放心,小弟願意退隱山林,從此不再出世。”
“罷了罷了,大哥知道你不會,不提這話,大哥心中煩悶,陪哥哥喝兩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