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聲音已經如此複雜,以後還有氣味、味道、觸覺的訓練,光是想想都覺得而可怕。
不過恐懼和抗拒是沒有意義的,林茹之眼前就是一座高聳入雲的高山,而她能做的就是一步步地往上爬,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只能咬緊牙關,一點點地攀登,沒有其他捷徑。
離開韓府,離開音樂教室,來到大自然之中,聲音範圍一下就擴大了,有太多的聲音根本無法記憶。
但記不住也要記,就算是多記住一個聲音也是往高山上攀爬了一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就算很亂,林茹之依舊在傾聽,漸漸地她的念能開始運轉起來。
吳弛不由睜開眼睛,臉上的表情有些錯愕,因為這次出行,他就是想要傳授弟子如何記憶更多的聲音。沒想到弟子無師自通了,在路上已經開始領悟。
沒錯,記憶聲音、氣味、味道、觸覺等等無形無質的東西,只依靠感官肯定是做不到的,必須利用念能。
至於如何使用念能,也簡單,就是一種聲音對應一種念能波動,這就叫做‘念記憶’,是超越感官記憶的存在。
記憶是造夢的基礎,但人族身體的機能是有限的,感官的能力是侷限的,很多東西只靠身體根本無法獲取。
造夢師必然得提升自己的感官,必須借用外力,而這種神奇的力量自然是念能,這是來自阿賴耶識的能量。
不但是利用身體進行記憶,並用念能幫助記憶,這種並非身體獲得的記憶,就被成稱為‘念記憶’。
念記憶就是為了補完身體的不足,提供造夢的根基。
吳弛本來是準備帶弟子進入大自然,然後由他教導這種造夢師必須掌握的技能。卻沒想到半路上,弟子的念能已經蠢蠢欲動了。
果然天才是不需要教導的,世界上本來沒有路,天才走過也就有了路。吳弛絕對是一個英雄歷史觀的支持者,因為他自己就是天才,同時他相信造夢的歷史就是由天才推動的,是天才走出了路,後人才能亦步亦趨。
他認為最初的造夢就是天才的靈光乍現,從零到有開創了一個時代。天才可以從零到有創造一切,根本不需要太多的教導。
林茹之的表現更是讓他堅信自己的理念沒錯,天才不需要死板的教育,天才能自然而然地找到出路。
吳弛心想弟子已經意識到了耳朵的侷限,只靠耳朵是不可能記憶所有的聲音,那麼就得依靠念能。
不過念能也不是那麼好控制的,想透過念能完成記憶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吳弛不由好奇,不知道自己的弟子能走到哪一步。
雖然弟子已經開始調動念能,是不是能用這股能量記住聲音卻依舊有待觀察。
林茹之並不是故意調動念能的,而是她遇到了難題,念能自然而然地運轉了。她也意識到人的大腦是有限的,必須藉助外力,念能運轉就是最好的證明。
那麼念能到底如何記憶呢?
其實說到底念能也是阿賴耶識的一環,其實真正的記憶還是在阿賴耶識。
林茹之想到了膠片的原理,就是用針在膠片上雕刻出高地起伏的音軌。然後當針讀取膠片的時候,凹凸不平的音軌帶動唱針去震動薄膜發出聲音。
如果是這樣的話,阿賴耶識就等於是膠片,而造夢師就是留聲機,念能就是那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