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史中丞楊國忠,因為貴妃的關系,已經是李隆基身邊的近臣。
李林甫在位的時候,禦史臺形同虛設,楊國忠擔任禦史中丞一職,其行事圓滑,審時度勢,沒有太多的作為,在太子和壽王之間遊走,沒有針對過任何人,也沒有偏向任何一方勢力,即使現在壽王勢力大減,也保持著中立的態度。
因為是貴妃楊玉環的堂哥,楊玉環封為貴妃之後,在益州擔任司馬的楊國忠調任至禦史臺任禦史中丞,楊國忠精於算計,在李隆基和楊玉環以及幾位妃子玩樗蒲的時候,楊國忠能將每個人每輪的輸贏計算的非常清楚,分毫不差,引起了李隆基的賞識,李隆基有意向楊國忠詢問了一些朝政事務,覺得其在地方任職的時候對於財稅頗有心得,因此將度支郎一職授予楊國忠,楊國忠用漕運陸運置換法令李隆基的左庫藏增加一倍的收入,李隆基龍顏大悅賞賜了楊國忠,受到了李隆基的信任。
更重要的是楊國忠懂得察言觀色,能夠明白李隆基心中的想法,因此其通常能夠獲得李隆基的認可。
隨著西域藍羽樓蘭兵變,龜茲之圍,沙陀海之戰,李隆基開始重視西域的軍事,對於邊庭節度使和都督的任免皆是非常的謹慎。
安祿山也因為直接向李隆基密奏,最終剿滅藍羽獲得了李隆基的信任。
今日楊國忠求見李隆基,他拿著一份奏摺。
當李隆基看到楊國忠手中的奏摺的時候吃了一驚。
因為這是楊國忠成為禦史中丞之後要參劾的第二個人。
楊國忠第一個參劾的人是一個枉法的刺史,楊國忠發現此人用陸運折算水運,戶部調查之後果然發現此人弄虛作假,侵吞朝廷賦稅,刺史入獄之後,當地的百姓歡呼雀躍。楊國忠一擊即中,當時令很多朝臣側目。
今天要參劾的這個人是河西節度使張守珪,楊國忠聲稱其在安祿山出兵剿滅藍羽的時候,曾經派出一支軍,人數未知,其目的動機不明。
原來在安祿山出兵剿滅藍羽的時候,張守珪收到了伏龍山莊的密信,安祿山別有動機,讓張守珪派人以搜尋吐蕃密探為由,秘密跟蹤安祿山。只不過安祿山在西域潛伏多年,情報網遍及西域,隨時準備對付張守珪,接觸南下進兵的威脅,因此掌握了張守珪出兵的這個證據。除了這些證據,安祿山這幾年還收集了張守珪部下的一些罪證,並且買通了一個被張守珪懲罰的一個偏將,掌握了張守珪與伏龍山莊往來的那封密信。
李隆基在看完楊國忠的奏摺之後,人證物證皆已經舉明,如果要查察張守珪的話,不是一件小事,因為現在張守珪是河西節度使,為三品武職,要逮捕如此高階別的武職將領定然會引起邊庭不穩。
李隆基沉思了一陣,因為李隆基在思考,平時審時度勢的楊國忠怎麼會突然遞上一個參劾的奏摺。
楊國忠看著李隆基的神情,早已經明白李隆基心中所想,直言道:“稟告陛下,禦史臺的職責是糾察百官,而更重要的職責便是防患與未然。張守珪曾經是牛仙客的部下。”
這句話正是此次事件的重點,李隆基眉眼微微一凝,又重現多疑的表情。
楊國忠是楊玉環的堂兄,自己身邊的近臣,也是李隆基要提拔的人,有些人走上前來,便是要踩著別人。
李隆基繼續試探著問道:“如何逮捕他。”
“月中的時候安祿山和張守珪會因為邊庭的防務問題進行一次會面,安祿山可以將其緝拿。”
“安祿山。”李隆基彷彿是在自言自語。
皇帝要想提拔一個在朝中毫無根基的邊庭的將領,楊國忠早已經將李隆基心中的想法很清楚。
打敗李林甫一黨,壽王被貶為郡王,太子勢力已經成為李隆基在位的時候權利的最大值,身為兩鎮節度使高仙芝也是太子的支持者,因此李隆基多疑執行再度佔據了主導。
“你令左庫藏增加了一半,是你的功勞,你現在也可以接任戶部尚書了。”
此次吉溫獲罪,戶部尚書空缺,李隆基準備讓楊國忠接任,正是進入朝廷的決策層。
楊國忠行了一個全禮,也意味著李隆基同意了楊國忠以安祿山緝捕張守珪的建言。
“陛下,雖然安祿山緝拿張守珪,但是張守珪畢竟是節度使,涉及邊庭軍務,是否要召見兵部尚書陳希烈進行商議。”
雖然沒有正式成為戶部尚書,楊國忠嫣然一副朝廷重臣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