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有軍醫,平日也替居民治些頭痛腦熱,但尋不到産婆。蔣弢得知訊息,怕出人命,無計可施之下,想到夫人身邊帶著不少僕婦,這種事,說不定能幫的上忙,於是叫女童阿魚去尋夫人求助。
他當時不過是病急亂投醫罷了,卻不想歪打正著,叫他尋對了人。
蕭永嘉在放女兒來義成之前,暗中已是做好兩手打算。
選的同行僕婦,除了會做飯的廚娘、能做衣的繡娘,有力氣的打雜,為求穩妥,還細心地加了一個從前曾做過接生事的婆子。
洛神是不知道的,阿菊卻清楚。
聞訊後,立刻帶人趕了過去。燒水,喚醒那昏厥的産婦,喂她糖水和吃食,讓她恢複力氣生産。
婦人當時蘇醒過來,見身邊突然多了七八個人,其中那位面容猶帶幾分少女稚氣的貌美年輕女子,竟是刺史夫人,因放心不下自己,亦親自來了,不禁熱淚盈眶,本已萬念俱灰的心,漸漸又起生念,再有婆子在一旁助力,用盡全力,終於順利生下了孩子。
那是一個男嬰。
亦是義成開荒以來,城中所誕下的第一個新生命。
附近很多人聞訊趕來,喜笑顏開。
也是來到義成之後,洛神才知,在北方那些戰亂不斷的地方,新生兒即便能夠出世,大多也逃不過夭折的命運。
饑餓、疾病、殺戮,乃至被食,孩童口數越來越少。
如此亂世之下,任何一個新生命的誕生,都是彌足珍貴。
當時看到婦人懷中抱著嬰兒,哺乳餵食之時,洛神竟也激動,眼眶微微發熱。
那次事情過後,她便開始照自己所想做事。蔣弢再未出聲勸阻。
如今城裡已聚了孩童數十人,因年紀尚小,白天大人墾荒種地,孩童無所事事,無人管束,便滿城亂跑。那日一個調皮的,鑽入一座還無人居住的廢屋裡,被突然倒塌的斷牆壓在了下頭,所幸沒有重傷。
為免下次再有如此意外,更是想到高氏向來有興辦學堂,收貧寒人家子弟讀書進學,從中舉薦提拔品學兼優者入仕為官的傳統,為了讓義成的更多孩童也能認字,洛神在刺史府的後院裡收拾出了一個大的空院,開了一個學堂,派人到那些有孩童的居民住處,挨家挨戶宣講,叫人送孩童來刺史府上學。
有這樣的機會,是刺史夫人的安排,又傳言開來,說刺史夫人竟是南朝那位大名鼎鼎的高相公的女兒,她肯紆尊降貴,要教他們的孩子讀書認字,誰會不肯?
沒幾日,白天原本總是靜悄悄的刺史府後院,開始傳出了朗朗書聲。
女童小魚,便是洛神的第一個學生。
她來上學,必帶上一束捆紮得整整齊齊的新鮮野花,放在教席一角。
新的刺史夫人的身份和此前從未想到過的這種生活,讓洛神有一種如魚得水的感覺。
每天雖然比從前忙碌了許多,卻過得很是充實。
她也再不會像起先那些天似的,每日無所事事,總在眼巴巴地等著李穆回來。
學堂的事情漸漸穩定下來,除了她,瓊枝也能教這些孩童讀書,洛神便又計劃起了另一件事。
李穆計程車兵人數在漸漸擴增。那日聽高桓提了一句,似已擴到他剛來時的兩倍了。且每日都還在不斷增加。
隨之而來的,便是軍需供給的問題。
口糧,除了剛開始隨第一批人出發時攜帶的軍糧,後續是不可能指望朝廷的。今年開荒種下的第一茬糧,也要等過些時日才能有收。但好在有侯定的借糧,供城中軍民支撐到收成,問題應該不大。
除了口糧,另一不可或缺的軍需,便是衣物。
洛神已經不止一次看到街上走過計程車兵,衣衫襤褸,鞋履破口,甚至還有光著腳直接走路的。
如今天氣熱,問題倒是不大。但聽說這裡的冬天,比建康冷得多。等天氣轉冷了,恐怕就是一個大問題。
雖然到了那時,她相信李穆應該也會解決這個問題了。
但若是能發動城中婦人一道紡紗織布,盡量早地做些準備,哪怕力量有限,能幫上一點忙,那也是好的。
可是這裡缺紡機和織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