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村中,黃淳耀和候峒曾正在下棋,他們好久都沒有這般輕鬆過了,既沒有公務,也沒什麼可憂心的。
“蘊生,看永王殿下此人如何?”
兩人一邊落著子,一邊聊天,聊著聊著自然而然的便聊到了朱慈炤的身上。
“夫子指哪方面?”
黃淳耀手中一頓,落下棋子抬頭道。
“呵呵!”候峒曾笑了,瞥了眼黃淳耀,盯著眼前的棋盤,道:“蘊生知道我說的是哪一方面,無需跟老夫打啞謎!”
“呃......”
黃淳耀老臉一紅,卻不想吐露自己的真實想法,左顧而言他道:“嗯,永王殿下卻是極好的,為人多智且尚武。”
他說了這點,便閉口不說了,捏了一顆棋子落在了棋盤上。
“唉——”候峒曾無奈的搖了搖頭,道:“我雖然教了你幾天的學問,又年長你幾歲,但是我們亦師亦友,有何不可說呢,你越是如此,我越是能猜到你的想法,這二日我看你和永王殿下走的很近,所以才有此問,蘊生,你不該有此想法啊!”
黃淳耀作為新入官場的小初哥,怎麼能有沉浸官場多年的候峒曾智謀老道,雖然極力掩飾自己的想法,但是還是被候峒曾一下看破了。
“怎麼,夫子不看好永王,他智謀超群,武力驚人,又胸懷天下,就是太祖洪武皇帝也......”
“蘊生,不要再說了,慎言!”
黃淳耀被看破心思也不多想,卻忙是解釋,但卻被候峒曾按了按手背,壓了下來。
“唉——國之神器傳之正統,長幼有序,倫理有別,豈因有才而居之?豈因恩寵而更之?汝不聞萬曆年間的國本之爭呼?”
候峒曾見黃淳耀還想說些什麼,不禁嘆了口氣,將一連串的問題問了出來,更提到了萬曆年間神宗皇帝的皇長子和皇三子福王之間的國本之爭。
這件事發生在萬曆年間,萬曆皇帝因為寵愛鄭貴妃,連帶著鄭貴妃所生的三子福王都跟著受寵,而其皇長子朱常洛明光宗,崇禎皇帝老爹)萬曆皇帝則是不喜,萬曆皇帝甚至和鄭貴妃立下海誓山盟,要封皇三子福王為太子,立鄭貴妃為皇后。
可是那些大臣們不同意,因為根據祖宗之法,有嫡長子者則立嫡長子,無嫡長子者則立長子,福王身為老三,他前面還有個皇長子朱常洛呢,這些文臣們豈能容忍萬曆皇帝如此作為?
於是皇帝和滿朝大臣關於立太子的問題上,來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國本之爭,其結果大家也看到了,大臣們贏了,崇禎皇帝的老爹成功上位!
可是這場國本之爭所產生的危害有多大呢?
具史料記載,一場國本之爭,共逼退內閣首輔四人申時行、王家屏、趙志皋、王錫爵),部級官員十餘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員人數達三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人被罷官、解職、發配充軍,整治。
而造成這件事的另一方萬曆皇帝,則感覺自己更加委屈,甚至悲痛欲絕,他感到自己雖貴為天子,而終被群臣所制,最終和大臣鬧掰,逐步對朝政失去興趣,開始怠政。
萬曆皇帝怠政所產生那些後果呢?
首先,內閣、地方官員的缺官現象頻發,朝廷的正常執行被極大的破壞。
其次,國本之爭是明末黨爭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明神宗對於儲位的模糊態度,使得官場乃至地方的人,妄加揣測,政局混亂,出現宣、昆、齊、楚、浙五黨和東林黨兩大派明爭暗鬥,之後東林黨又與閹黨鬥爭的局面,為一己之私不惜犧牲國家大義,使得晚明的政局混亂不堪。
再次,萬曆皇帝近三十年長居深宮不理朝政,司禮監因擁有“批紅”的權利,因明神宗對鄭貴妃的寵愛,此時外戚的實力也得到了發展,而且出現內監以鄭貴妃為內主的現象。
萬曆皇帝怠政,於是廷臣開始肆無忌憚的黨爭攻訐,政府機構渙散,此時言官因對朝政的不滿爭相上疏,抨擊時政,實力也得到提高。
而步入仕途不再是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出現了“小群體”,之後又有了東林書院,文人關注時政,最後有東林黨之稱,萬曆末年的民變,乃至最後後金的興起,又代表了地方勢力的崛起。
所以說一個國本之爭,讓整個大明朝所有的官員都牽扯了進來,有事幹的官員放下了手中的事去關注,以此撈取政治資本;無事幹的官員,更是如同發現了獵物的獵狗,瘋狂的撕咬著這塊本就插不下口的爭論,弄得大明上下烏煙瘴氣、國力衰微。
故而候峒曾一說起“國本之爭”,黃淳耀便不說話了,他也無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