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雁門太守行》唐李賀
崇禎十六年五月十五日,武英殿中。
崇禎皇帝此時雖然面有愁色,但是卻勉強的露出了一絲笑意掛在臉上,看著滿桌的山珍海味、玉露瓊漿,雖然有些心疼,可也心中暗暗安慰自己,這些花費都是值得的。
“值此國家多事之秋,諸卿能來勤王,朕心甚慰,諸卿皆是國朝棟樑,大明之安危,還需諸卿多多用功,來,朕敬諸卿一杯!”
崇禎皇帝看著下首坐著的一個個精氣神高漲的武將們,舉著酒杯道。
今日崇禎皇帝特地宣召前來勤王的吳三桂、周遇吉、馬科、唐通等於武英殿殿賜宴,並且還恩澤這些人的部下,於武英殿中,擺宴三桌。
“臣等豈敢,敬陛下!”
與崇禎皇帝同坐一桌的幾位總兵官尚沒有那麼激動,但旁邊兩個桌上的將領就有些失儀了,不管是真是假,都統統露出了激動的神色,臉色通紅,言語顫抖。
眾人站起身來齊齊舉杯,同崇禎皇帝一飲而盡。
......
往事歷歷在目,雖然已經過去了近一年的時間,但是有幸被周遇吉帶去赴宴的周民豈能忘了這感動而又榮耀的時刻。
“值此國家......諸卿能來勤王......皆是國朝棟樑......朕敬諸卿一杯!”
周民腦海中閃過當時的那個情景,崇禎皇帝一言一笑都被他牢牢記在了腦中,他嘴中喃喃自語著,將崇禎皇帝當時對他們說的每一句話都一字不差的唸了出來。
周民在看清對面那中年男子的面貌之時,他便愣在了當場,腦中一片空白,什麼都沒有,只是當時赴宴面見崇禎皇帝的場景一遍遍在他腦海中閃過。
“值此國家......諸卿能來勤王......皆是國朝棟樑......朕敬諸卿一杯!”
周民不敢說話,不知道說些什麼,他害怕這是一個夢,他一說話,甚是一呼吸,這個夢便破碎了。
其實這個情形,他夢到過很多次了,但卻不是在這小小的鹽山縣西城門黃土地上,而是在高大威嚴的紫禁城中。
在他夢中,崇禎皇帝並沒有死,京師並沒有被攻破,崇禎皇帝還是如同以前那般,舉著酒杯說諸卿辛苦,勉勵眾人。
而他,也一臉興奮地舉著酒杯一飲而盡。
可是這終究是個夢,每當他醒來時,看著自己不是在武英殿中,周圍也不是一個個神武的將軍,他的心中便痛如刀絞。
不得不面對眼前的現實:
京師被破,陛下駕崩,國滅家亡!
我們處在和平的年代其實是難以理解像周遇吉、周民這種人的思想情感的,甚至如同現如今大明那些百姓官員們一般,十分奇怪他們為何要有這種行為。
但是當我們想一想一個國家的首都被攻佔,領袖自盡,半壁江山都淪陷在他人之手時,你心中是否會浮現出一絲的悲意?
如果有,那麼就說明你能理解他們的所做所為,無論是盡忠身死,自盡身亡,不食周粟,還是戴孝嚎哭,無不是因為他們心中的家國情懷啊!
得知崇禎皇帝舉家自焚的訊息時,周民是十分的痛苦的,自他記事以來,貌似他就哭過三次,一次是二十歲那年父親去世,一次是自己最最敬仰的族叔周遇吉周總兵戰死,還有一次便是前幾日得知崇禎皇帝舉家自焚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