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周遇吉還是抗清名將。
1642年11月,清兵七萬餘眾從山東劫掠大量物資和青壯年人口經楊柳青北返關外,整個山東、河北兩省各地明軍或望風而逃,或撤兵讓路。
當時已接聖旨由楊柳青調往山西任總兵的周遇吉本已帶兵開拔,但他聽說清兵要過境楊柳青,遂率騎兵返回楊柳青,利用地形痛擊清軍,在楊柳青與清軍大戰三天三夜,清軍死傷數千,創造了在明清交戰史上罕見的明軍以少勝多的戰例。
在那個見了清軍就逃的時候,別說是與清軍交戰了,就是不逃走、不投降便是大大的忠臣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周遇吉敢於同清軍交戰,還能斬首數千,無異於濛濛暗夜中一顆極其閃亮的星,於是因功加太子太保、左都督。
1644年2月7日,太原淪陷,原任山西巡撫蔡懋德自盡身亡。
李自成在太原休整八天之後,又攻取了忻州,進而急攻代州。周遇吉在代州堅守數十天之後,糧盡援絕,率軍突圍後退保寧武關。
寧武關位於山西中部,傳說由鳳凰所變,故有“鳳凰城”之稱。寧武是由太原北上大同的交通要道,明朝景泰年間建築關城,與偏關、雁門關一起成為防禦韃靼騎兵的山西三關之一,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寧武關地勢險要,李自成自然志在必得,史載此次戰役進行得相當慘烈。大順軍因為在明軍火炮猛烈的轟擊傷亡較重,曾以“五日不降者屠其城”的宣傳攻勢希望迫使周遇吉投降。
明軍火藥即將耗盡的時候,一些將領也曾勸說周遇吉改變策略不要一味硬拼,但被“一軍皆忠義”的周遇吉斷然拒絕。
於是在城內設伏,出弱卒誘敵入城,亟下閘殺數千人。
由於周遇吉的頑強抵抗,李自成一度準備放棄攻取寧武關,但他手下的將領們一再堅持,大順軍因而再次對寧武關發起了猛攻,在火炮的轟擊之下,關城不斷坍塌,大順軍衝鋒的前隊戰死,後隊馬上跟進頂替,終於攻破寧武關。
大順軍攻入關城之後,周遇吉繼續指揮巷戰,從戰馬上摔下來後又徒步奮戰不止,在身中數箭被大順軍生擒後也仍然破口大罵不願屈服,大順軍將周遇吉懸吊於高竿之上亂箭射死,然後又將屍體肢解。
周遇吉的夫人劉氏素來勇健,帶領幾十名婦女拒守公廨官邸私宅),登上屋頂向大順軍放箭,全部被大順軍燒死。
三月初一日4月7日)李自成克寧武關,前後死將士七萬餘人,傷亡慘重,《罪惟錄》記“後賊陷京師,多有手足創者,皆經戰寧武者也。”
城破之後,大順軍“遂屠寧武,嬰幼不遺”,百姓被殺者甚眾,這也是李自成的一個手段,若是投降只殺貪官汙吏;若是不投降,全城皆屠戮。
但據守寧武關殺敵七萬餘的戰績,誰人能敵?
只可惜這個時候的明帝國既沒有派援兵支援根本無兵可用),也沒有運送補給,讓這支驍勇善戰的孤軍,餓著肚子走完了最後一程。
而也就在三月一日當晚,大同總兵姜鑲投降,宣府總兵王承胤降表亦到。
三月初八日,大順軍至陽和。
三月十一日,大順軍開進宣府,“舉城譁然皆喜,結綵焚香以迎”。
三月十五日,大順軍抵達居庸關,監軍太監杜之秩、總兵唐通不戰而降。真定太守邱茂華、遊擊謝素福出降,大學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
三月十八日,大順軍攻進明京師西外城。
三月十九日,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開啟正陽門,迎劉宗敏所部軍,中午,李自成由太監王德化引導,從德勝門入,經承天門步入內殿,明京師徹底淪陷。
這便是明朝整個滅亡的經過。
可以這樣說,李自成除了遇到周遇吉抵抗了,根本沒有遇到其他大的抵抗,其他文武大臣,皆是望風而降。
甚至李自成在寧武關久攻不下的時候,曾一度準備撤回陝西,要不是死的人太多了,手下的將士殺紅了眼,有可能歷史真的就從周遇吉這,就從這寧武關改寫了。
農民軍攻入北京之後,士卒們還在說:“如果每一鎮的主將都象周總兵那樣,我們如何能夠到達這裡?”
後世之人常說明亡於東林文臣,但誰能說這些望風而降武將就沒有一點責任?
在那個投降保命、獻城富貴的時候,周遇吉可以說是少數幾個既有能力又心懷忠誠的明臣,其他人與之相比,真的是米粒之輝,粗鄙不堪。
雖然周遇吉已經逝去,但是他的美名至今流傳,在寧武當地,還可以找到周遇吉和妻子劉氏的墓葬,朱慈炤在前世經過此處的時候,還曾去憑弔過。
壯哉,我大明周忠武!
.........
求票!!!!
喜歡我是崇禎四皇子請大家收藏:()我是崇禎四皇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