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5年六月十五,清軍釋出剃髮令,引得全國一片譁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已經影響了古人兩千多年,且當時漢族認為蟎清還屬於野人的行列,遵從野人之制,自己不也成了野人?
頓時無人肯尊剃髮令,又因蟎清宣佈“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人們一看橫豎是死,不如反了,於是本已歸降的各地,再次掀起反抗熱潮。
其中的嘉定便是眾多反抗者中的一個。
而候峒曾、黃淳耀、黃淵耀就是如同朱慈炤一般,因為在當地有名望,被民眾推舉為首領,領導嘉定人民守城反抗。
侯峒曾,字豫瞻,號廣成,萬曆四十六年經元鄉試第二名至第五名稱經元),天啟五年進士。
史載,其為政有聲,剛正不阿,與徐石麒、陳洪謐稱“南都三清”。
候峒曾接受推舉之後,於1645年六月十七日開始率領嘉定民眾起義抗清,一直堅守至1645年七月四日城破,候峒曾見大勢已去,與二子侯玄演、侯玄潔投葉池殉國。
他的三子侯玄瀞雖當時未死,但一直堅持扛清,事洩被捕,後逃脫,至此亡命江湖,後心灰意冷,削髮為僧,卒於杭州靈隱寺。
黃淳耀,字蘊生,一字松厓,號陶庵,崇禎十六年成進士,黃淳耀3歲讀千字文,5歲讀四書五經,14歲縣試名列前茅,17歲補博學弟子,人稱“黃家千里駒”。
其弟黃淵耀,十五歲補諸生,性格潔好耿直,不隨和人交往。
兄弟二人和候峒曾一同被推舉為頭領,嘉定城破之後,與其兄自縊於西林庵。
就義前,發現其兄頭巾掉地,遂拾起為已氣絕的兄長重新戴好,再於其兄右邊自縊身亡,年僅二十二歲。
據說黃淳耀、淵耀兄弟倆自縊時,口噴鮮血濺入牆磚,久久不滅,因淳耀號陶庵,故後人有“陶庵留碧”之說。
至今在嘉定還能看見此處紀念碑。
......
朱慈炤看著眼前這三位又是哭,又是笑,又是罵,心中不禁敬佩不已,在很多文臣武將都爭相投降的時候,三位名聲不顯的人物站了出來,他們雖然不是高官王侯,沒有顯赫的身份,但心中的那份家國擔當卻是高官王侯們所無法比擬的。
即使身死,亦是無悔;即使身首異處,也要同暴強爭上一爭!
人們常說識時務者為俊傑,可在家國民族面前,能有虛與委蛇,能有苟且偷生嗎?
我們不缺少聰明的人,像吳三桂、洪承疇、孔有德等大批降了蟎清的不是聰明人嗎?他們是。
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需要的是這種聰明人嗎?
答案是不需要!
無論是在21世紀還是現在,朱慈炤永遠相信只有這些敢於在民族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的人,才民族最後的脊樑。
......
長長的舒了口氣,平復下自己的內心。
朱慈炤仔細打量起這三人來,見一位在五十歲左右,一位在四十歲左右,一位在二十歲左右,完全和史料中記載的相符。
朱慈炤知道,這三人肯定錯不了!
而既然真的是這三人,朱慈炤便更不能放他們安然離去。
這三人可都是能臣加忠臣,朱慈炤若能收為己用,絕對是如虎添翼。
侯峒曾便不必說,史料記載其為官清廉,剛正不阿,敢於發聲。也確實如此,他是天啟五年的進士,至今已然為官二十多年,看他坐騎僅僅只是一匹毛驢,便知他官品肯定不高。
至於四十多歲的黃淳耀,這位更是大牛,近四十歲才考上的進士,因為嫌棄官場黑暗,自己看不慣,直接辭職了。
就是這麼牛,直接對上官說,晚生看不慣這官場齷齪,欲要辭官歸鄉。
在明末,如此不貪銀子的官員,真的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