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炤這個說法是有根據的,因為史料中記載,李自成還未進皇宮,那些原本守城計程車兵便已經入紫禁城大肆掠劫了,事後人們發現連崇禎老婆周皇后頭上的寶釵、珍珠白玉鐺都被人搜刮走了。
崇禎皇帝聽此,不禁神色一震,低落的情緒也開始緩緩活絡起來,對啊,如此不就可以逃出去了嗎?他看向朱慈炤的目光中已然多了幾分期待。
只聽朱慈炤接著道:“其二,父皇命各宮娘娘等身穿宮女太監的便服,但卻帶著自己的衣物來乾清宮,是為了,殺死他們......”
朱慈炤森森說道。
看崇禎皇帝面露震驚之色,朱慈炤心知說到了崇禎皇帝的心坎裡,便接著道:“當然,並非真死,乃是假死,待各宮娘娘來到後,父皇不想誰死,便尋來誰的替身,穿上娘娘的衣物服飾,父皇再尋來我等的替身,同樣換上龍袍、蟒袍,然後聚之於殿......”
說到這,朱慈炤抬起頭來看向崇禎皇帝,此時崇禎皇帝已然恢復了沉靜淡定的模樣,面無表情的看著朱慈炤,嘴中輕飄飄的吐出了幾個字:“放火,焚之!”
朱慈炤心中一顫,知道這才是帝王,無情寡義,普通人的生命在崇禎皇帝眼中,也就是替死鬼這樣普通罷了,但他還是躬身道:“父皇聖明!”
此時在旁聽著的朱慈烺、朱慈烔二人不禁大喜,急忙附和道:“對對對,四弟此計甚好,我等可以不用赴死了。”
說著二人喜極,相擁而泣。
崇禎皇帝卻不理二人,轉過頭來看向朱慈炤,道:“你接著說。”
“是!”朱慈炤聽此清了清嗓子,便接著道:“且此計還有一個好處,我等逃出皇城可能短時間無法到達安全之地,而我等身穿農衣必不會惹人懷疑,兒臣聞李賊兵鋒雖勝,但是自興兵東進以來卻從不侵擾貧民,如此我等也可無憂了。”
朱慈炤如此說也是有根據的,因為李自成出身貧民,知道貧民百姓並無錢財,所以他所到一處,竟然採取的是打土豪,分田糧的政策。
以前的李自成確實每到一處便是燒殺搶奪一番,但自從建立了大順國,決定東進攻打明京師以來,竟然性情大變。
當然,這也得益於他的幾位軍師為他出謀劃策。
具體的改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軍事上。李自成對義軍進行大規模整編,要求行軍必須列隊,夜晚四更即起操練。
義軍令行禁止,對有範軍令者處罰極其嚴厲,“軍令有犯淫劫者,立時梟碟,或割掌,或割勢”,甚至規定“馬騰入田苗者斬之”,一月便改原本流賊面貌,變成了極端的紀律之師。
二、政治上。制定“均田免賦”“平買平賣”“割富濟貧”三大政策,同時在發展經濟上“募民墾田,收其籽粒以餉軍”。一時從者如雲,威望大振。
三、紀律上。李自成嚴明軍紀,宣佈“大兵到處,開門納降者秋毫無犯。在任好官,仍前任事。若酷虐人民者,即行斬首”“不女、不殺無辜、不掠資材”。
就連一路黑李自成的官修《明史》都不得不肯定“自成不好酒色,脫粟粗糲,與其下共甘苦。”
佔領西安後,他仍每過三日都要親自到教場操練士兵。
李自成還要求將領們不得私藏金銀,打下城邑不得私佔宅室,睡覺不蓋絲綢綾羅,時刻保持艱苦樸素,身先士卒的作風。
所以一些歷史小說將李自成的隊伍自1643年正月之後,仍舊描寫的殘暴不堪,其實是有失偏頗的。
李自成自崇禎十七年正月開始朝著北京的方向一路進攻,短短三四個月便能攻破北京,滅亡明朝,不僅僅是兵力強大,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順應民心。
大家要問,這樣李自成的軍餉從哪裡來,答案只有一個,追餉,追的不是普通的農民,是官紳大戶,每到一處,李自成就打聽當地的官紳富戶、賦閒在家的官僚,按照官級、田畝大小要人拿錢,這是後話,後文細說。
反正普通農民又沒有錢,有錢的都不是普通農民。李自成是很明白這一點的。
史載,京中民眾聽聞李公子前來,倡亂者皆傳賊不殺不淫,所過不徵稅,於是引頸西望。且幸災樂禍,具言李公子見貧人給銀五兩,往往如望歲焉。
甚至城中一些人還編些歌謠在城中讓一些幼童傳唱,歌曰:“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朝求升,暮求合一升的十分之一),近來貧漢難求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家都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