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完遼王趙諶的事,還有另外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擺在眼前。
什麼事?
東京城鬧遊行的事情。
為什麼說這件事情非常棘手?
因為這涉及到了民間意識形態的問題。
在大宋的律法中,還沒有聚眾遊行相關的律法。
關於這次的事件,大理寺提議直接以造反的性質做定義。
在古代,這種提法也算合理。
一大群人聚集在大街上,一副要幹架的架勢,這很容易就觸犯到當政者敏感的神經了。
有相當一部分強勢派大臣贊同大理寺的這種提議,並且表示在遊行的過程中,東京城許多商販都遭到了很多的損失。
當然,還有更多的大臣認為這件事應該淡化處理,因為牽扯的人太廣了。
遊行人數多達五萬人。
五萬人組成一支軍隊足以攻城拔寨了。
有人回顧這一次的事件,開始做總結,至於為什麼事件會發展到這一步,理由也已經想好了。
當然是往已經死掉的周朝身上推。
表示都是他在背後推動這一切。
例如開封府尹就堅決表示都是前三司使周朝的責任,將一切罪過都推到他身上,總之,開封府在日常管理中絕對沒有任何問題。
為了這件事,大臣們在朝堂上吵得昏天暗地。
到靖康十五年九月,遼王已經塵埃落定,剩下的僅僅是受牽扯的官員的定案而已。
但這場餘波除了關於遊行之人的處置方式以外,還很快就衝擊到了皇后那裡,眼看就要演變成另一場政治風暴。
不僅如此,還有一個人也牽扯了進來:已經多年沒有露面的太上皇趙佶。
甚至有傳言說周朝背後站著的人就是太上皇趙佶,東京城的遊行事件也與他有關。
當然,沒有人敢直接彈劾太上皇,除非這個人腦子秀逗了。
關於趙佶參與到遼王反叛一事,只是坊間流傳,並無直接證據。
這一日,劉彥宗被宣到皇宮。
“臣參見陛下。”
“劉卿,坐。”
“謝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