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的想法是好的,理想也很豐滿。
但現實卻很骨感啊!
趙桓不認同唐睿的想法,但還是稱讚道:“不錯。”
皇帝只說了兩個字,表示讚揚。
但也沒有明確表態自己說的到底對不對,唐睿沉默不再敢多言。
唐睿的邏輯是正確的,一個好的商業模式,當然要大力去推廣。
超市這種在21世紀隨處可見的東西,在古代的確是新鮮玩意兒。
古人的糧鋪就是糧鋪,手工藝品就是專門賣手工藝品的。
超市的模式是從銷售終端解決了消費者購買中資訊隔離的問題,同時也誕生了更多專業從事供應商的從業者。
看似簡單的百貨超市,其實是商業史上的一次大革命。
它的確提升了消費效率,也改變了商業結構。
但超市是一種重運營的模式,重執行和經營,對供應端把控要求非常高,對店內的管理要求也非常高。
稍不留神,就要虧本的。
這種事,朝廷肯定是做不來的。
朝廷龐大的組織架構,優勢是具有權威性,能夠把控住核心資源,公平調控。
但要在商業活動中,做重運營的事情,是肯定要吃大虧的。
在趙桓看來,朝廷的皇家商社只需要把控住供應端,透過規模化供應,將貨品從供應端的成本壓低,來壓低市場價格,就已經是大功一件了。
“若是我真的在這東京城開了一千家超市,憑什麼賣的就會比東街好?”
唐睿欲言又止。
他暫時理不清楚皇帝的意思,但隱約又覺得皇帝說得有道理。
“若是換做你唐睿來去給真經營一家超市,自然沒有問題,但我不可能將你放到那個位置,也不可能讓一千個唐睿去經營一千家超市。”
“所有下面的人員,可能都沒有你唐睿有責任心,有頭腦,會算賬。他們可能拿著自己的俸祿,整天混日子等死。”
“於是,剛開業不久的超市,貨品數量不齊全,質量很差。”
“讓市場上看不見的那隻手自己去決定吧。”趙桓笑了笑,他這樣說唐睿應該是聽得懂的,畢竟自己來的這十年也寫過幾本書。
“只有個人投了錢進去,才有動力經營下去,想要生存下來,就必須賣受歡迎的貨品,這是天理。”
“朝廷的任務是均衡物價,而不是去前方賣貨。”
唐睿明白了一些,道:“陛下睿智如大海,臣萬分不及。”
趙桓對唐睿還是很滿意的,至少他不像他老爹,腦子已經快要已經被自由貿易佔據了。
人這種東西真的很奇怪。
趙桓的《經濟論》並沒有提到自由貿易的概念,不過的確說到市場上有看不見的手做調控,但又利用凱恩斯主義來做了詳細的補充說明。
主要闡述了在朝廷的宏觀把控下,大宋的民間商貿的發展規律和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