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進去後發現,裡面有不少官員都在參觀。
就說判遼東府事李綱,他正仔細打量著周圍的格局。
李光上前作揖道:“李相公。”
李綱作揖道:“是泰發李光的字),你也來這裡了。”
“在大街上閒逛,看見這裡許多人,感到好奇,便走了進來。”
他頗有些感慨,每年來一次東京,每年都有不一樣的東西出來。
這新事物就好像是種在田裡的種子,自動生根發芽。
李綱笑道:“超市?這名取得好生奇怪,也不知取名之人到底作何想。”
“名字雖然奇怪,但卻是好地方。”李光隨手在古色古香的木架上拿起一個肥皂盒,上面用柳葉體寫的“蘇式製造”幾個字,旁邊畫著一個古典美女,後面還有製造的原材料。
李光一直覺得發明這玩意兒的人簡直就是天才,聽說第一個肥皂是從華興商社出來的。
也不知這華興商社背後到底是什麼能人,看似普通不起眼的東西,卻的的確確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他又在高架層拿了一張毛巾,上面有標籤,表示是鄭州的張氏商社製造。
李光道:“李相公,您看著蘇式製造和張氏商社,我在東京城卻是未有見過他們的店鋪。”
李綱點頭:“我也未見過。”
“以前,若要做這種生意,就必須有自己的商鋪,但臨街商鋪有限,有價無市,現在這東京超市開起來了,我若想做些洗髮露的生意,也不必專門租一個店鋪來賣了,只需要與這東京超市合作,我提供貨源即可。”
李光頗有些興奮,這生意還能這麼做。
將生活中各類用品都集中到一起,既方便了購買者,不用再一家一家跑,也在供應端,釋放了許多機會出來。
李綱道:“的確,降低了民間商業入門標準,讓更多人參與進來,一旦一座城市更多人有了機會,規模性收入就會增加,城市收入結構會往平緩的方向發展。這就是陛下《經濟論》中所說的中層收入者增多。”
讀過趙桓的《經濟論》的大臣們,一直在疑惑一點:民間是否真的有機會,造就一大批收入在中間層的人?
就新政的十年成果來看,大宋造就了一批富豪,例如東京的朱青,長安的薛東來,太原的連成志,幽州的張遠等等。
這些人都是新政最大的受益者。
他們在早期,抓住了機會。
有的從承接修路的施工隊開始。
有的從運輸糧食的運輸隊開始。
還有的是拿到了朝廷的招標書,組建了挖礦隊伍。
新政帶來的財富被這些人抓住,成為了大宋新政下的第一批富豪。
但鉅額的財富,卻集中在了這少數一些人手中。
有了財富,金錢就開始往有權力的地方生長。
趙桓的財務大臣周朝就曾經非常擔憂地向皇帝提出了他心中的疑惑:按照大宋目前的軌跡發展下去,少部分人的財富只會越來越多,部分百姓雖然在工作中解決了溫飽,但僅僅只是掙扎在吃飽飯的邊緣,民間的矛盾正在凸顯。
年末的時候,皇家銀行的總管事趙鼎也發出了感慨:“銀行更願意將錢貸給有錢人,因為有錢人做生意,不會虧本,銀行可以收回本金和利息。”
對於皇帝《經濟論》中所說的,民間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可以造就一批中層收入者這個理念,大臣們心中一直是存疑的。
李光放下手裡的香皂和洗髮露,對於李綱的這個說法,他持有保守意見。
“僅僅只是超市這種商業創新,並不能改變民間收入結構。”
李綱嘆了口氣,他也知道,僅僅是超市這種模式,的確不可能改變這種複雜的民間財務收入問題。
他突然堅定地說道:“待今年的新政辯論,我要向陛下上報,朝廷應當加大對皇家商社的投入,從衣食住行、礦產、工事等方面都要開始收緊。”
李光道:“李相公,我可是聽說,今年有十分之六的商稅都是皇家商社繳的,這個比例已經很大了,朝廷在與民爭利。”
李綱沒好氣低聲道:“吾以為,當由十分之八商稅為皇家商社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