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荊湖北路的漢陽鋼鐵。
這三大官營鋼鐵基本上都是運輸的樞紐地,地理位置的選擇非常考究,能覆蓋住大宋最主要的幾塊地方。
當然,從四年前,朝廷就開始鼓勵民間生產鋼鐵。
如今的大宋,記錄在案的鋼鐵冶煉廠,大大小小有兩百多家。
並且由於朝廷的海量需求,鋼鐵廠還在持續增加。
火藥和蒸汽機的應用,又提高了採礦的效率,使商人們賺錢的速度更快了。
這是一個正向迴圈。
鋼鐵正在源源不斷地補充,大宋的第一條鐵軌也竣工了。
鐵軌下面鋪的是木頭,只有兩條軌道是鋼鐵製造的。
那是笨重的大怪物,它跑起來和人走起來差不多的速度。
因為速度實在太慢,消耗過大,最近一段時間,朝廷的大臣們還在爭議要不要把鐵路給廢除掉。
這件事朝廷上下分了兩派,一派是廢除派,以太宰徐處仁為首。
另一派是保留派,以虞允文為首。
人們很驚奇地發現,今年剛剛上位的虞允文,已經成了大宋的海軍大臣,級別只比御前宰府低半級。
絕對是未來的宰相人選。
要知道,這一年的虞允文才23歲!
他能在朝堂上發聲,並且迅速有了一派,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是皇帝有意要扶持他。
這是新的政局動向。
這兩派,在朝堂上爭論得非常激烈。
徐處仁認為鐵路沒有起到實際作用,而虞允文則認為鐵路可以一次性運輸大量的貨物,是馬車無法比的,大宋需要興建更多的鐵路。
至於速度,就讓科學院去想辦法好了。
虞允文是一個年輕人,他在朝堂上說話的時候,充滿了活力和朝氣,對所有的事物都保持著樂觀和探索的慾望。
而以徐處仁等老一派的元老,幾乎全部反對鐵路的繼續製造。
活生生的案例擺在面前,鐵路就是個失敗品,投入和產出,連皇帝都無法反駁。
雙方互撕了一段時間後,仍然沒有結果。
於是趙桓就頭疼起來了。
政事堂現在顯然不願意執行鐵路的建設,牴觸心理非常強,徐處仁更願意在全國鋪設密密麻麻的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