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倒是想到一個可以替代石池來曬鹽的東西。”
朱慈烺說完,沒理身後一眾管事的驚詫疑惑,而是命人拿來了一個瓷碗。
眾人看著瓷碗,都是雙眼瞪圓,立即就明白了陛下的意思,一時間拍馬聲不斷。
“妙呀,陛下真乃神人也,瓷器經高溫煅燒所成,自然不懼烈日暴曬,上過釉的瓷器,亦不懼鹽水腐蝕,用來曬鹽最合適不過。”
“是啊是啊!妙,實在是太妙了。”
眾人嘴上雖然誇上了天,心裡卻都暗道,還真是應了那句,何不食肉糜!
用瓷器曬鹽確實非常合適,可要花費的代價,恐怕要超過石池數倍,甚至十倍都不止。
朱慈烺卻不知他們心中所想,即便知道,也不會在意,因為他根本不會考慮製作成本,而是隻會在意能不能快速的批次生產。
石池就是因為無法做到快速批次生產,所以哪怕成本再低,他也不會選擇,瓷器卻是用泥巴煅燒出來的,完全可以批次製作。
只要從景德鎮調一批燒窯的老師傅過來,什麼樣的瓷器燒不出來?
於是點點頭道:“當然,曬鹽的瓷器無需做的這般精美,只要不懼鹽水腐蝕,不懼烈日暴曬即可,形態尺寸,也得再重新設計。”
他已經想到了前世的瓷磚,只要將瓷磚的四邊圍上一圈,再做成圓形即可,雖然一塊曬不了多少,但架不住可以批次生產呀,一萬塊不夠,那就十萬塊,百萬塊。
反正材料也就是一些粘土和煅燒的石炭,人工根本就可以忽略不計。
現在的瓷器之所以那麼珍貴,那是因為要精凋細琢,燒出來後不能有半點瑕疵,不但費時費力,次品率還居高不下。
可用來曬鹽的瓷器,根本不用考慮這些,再粗糙都不怕,只要不漏水,再多的瑕疵也無關緊要。
朱慈烺從來都是說幹就幹的人,而比起以往,自己出想法,具體的都是交給其他人做,這次卻是打算親自監督參與。
因為他還想順便將瓷磚也燒出來,若是能做到大批次,低成本,絕對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工業品。
接下來,朱慈烺一邊命人在鹽城縣境內尋找擁有大量粘土的地方建窯,一邊派人回南京讓張嫣給他弄一兩百名會燒瓷器的老師傅過來,同時尋找一座容易開採,又離鹽城縣比較近的煤礦,最好可以水運。
粘土到處都是,加上又不看品質,短短三日,便在縣城以南三十里處,尋到了一處地勢開闊蘊含大量粘土的地方。
朱慈烺一聲令下,數千人就忙活了起來,先是搭建普通的窯爐煅燒耐火磚,和普通的青磚青瓦。
然後用耐火磚切專業的窯爐,用燒出來的磚瓦修建平房,皇帝親自監工,那效率簡直嚇得死人,短短一個月,整個工地就大變樣。
朱慈烺也不得不感嘆這時代人的勤勞,數千人只是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就將一片荒地變成了一座巨大的磚瓦廠。
而這時,從景德鎮調來的兩百多名老師傅也已抵達,由於朱慈烺事先交代過,所以這兩百人並非頂尖的燒瓷師傅,也只能算得上是一般水平。
但即便是一般的水平,也綽綽有餘了,真正的頂級大師來了反而浪費,糟蹋了他們的手藝。
這不,兩百名風塵僕僕趕來的燒瓷師傅,聽完小朱皇帝的講解後,心裡都是面面相覷。
本以為被朝廷急著徵調過來,還是陛下親自下的令,會是什麼了不得的大事兒,要讓他們燒什麼稀世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