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神武元年,兩淮鹽商被紅娘子一舉剷除後,大明的鹽業就徹底進入了新時代,後來經過朱慈烺的統一整頓規劃,更是進一步加劇了兩淮鹽業的壟斷地位。
如今除了四川的井鹽,可以說整個大明的鹽產地,就只剩下淮北一地了,其餘各省以前的零星鹽產地都被迫關門倒閉。
因為兩淮的官鹽不但價格便宜,還有統一的包裝,而凡是沒有統一包裝的散鹽,都將被直接被定為私鹽。
而販賣私鹽,一經發現,輕則罰款沒收,重則抄家流放,加上利潤又不大了,所以根本就沒有商人願意在鋌而走險,販賣私鹽。
而沒有商人願意走私販賣,自然也就沒人生產了,這也導致兩淮鹽產地的壓力大增,雖然不斷的增加產量,卻依然滿足不了日益旺盛的食鹽需求,尤其是普通人所需的粗鹽,始終都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態。
富人所需的精鹽,由於需求量少,加上有四川的井鹽作為補充,倒是稍微要好一些,但偏遠地區,也時常出現食鹽斷貨的情況。
可以說食鹽的產量,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大明所有人的生活,這也是朱慈烺一視察完龍江造船廠,就直奔鹽城縣的原因。
雖然兩淮鹽業的產量,已經超過了大明歷史上所有的時期,甚至是比萬曆時期,產量整整翻了一倍,但由於普通百姓的生活變好,對食鹽的需求一年比一年高,同樣也超過了歷史之最,連號稱治下百姓生活最好的宋朝都比不上。
作為兩淮鹽產地的核心,鹽城縣,如今靠煮鹽為生的鹽戶多達二十多萬,負責加工包裝食鹽的工坊也是一座連著一座,工人同樣達到了近十萬。
而來往於鹽城縣的車隊,每日都絡繹不絕,繁華熱鬧程度,簡直讓人炸舌。
同樣環境也是十分的惡劣,上百里長的海岸線,幾乎全被滾滾的青煙籠罩,好在海邊風大,否則恐怕根本就待不下去。
而由於每日都要從其他地方運送大量的柴火,導致前往鹽城縣的所有官道,都是坑坑窪窪泥濘不堪,修都修不過來。
自從進入鹽城縣後,朱慈烺的眉頭就沒有舒展過,他沒想到強行上馬食鹽工業化,集中化,會搞成這個樣子。
不來不知道,一來嚇一跳,這鹽城縣那裡還是人呆的?
負責管理食鹽收購加工的一眾管事,見陛下臉色難看,都是不敢說話,小心翼翼的跟在身後。
朱慈烺先是來到了精鹽加工作坊,只見工人們先是將一代代發黃的粗鹽,倒入大木桶中用水融化攪拌,然後再用紗布木炭稻草等過濾,這才將過濾過的鹽水倒入大鍋中煮,最後才將煮出來的精鹽運往另外的一個作坊進行包裝。
包裝的油紙袋,都是專門生產的,每袋都只裝一斤,食鹽總共也就三種,一種最差的粗鹽,是鹽戶煮出來後直接包裝,按照地域不同,批發價分別為二十到三十文不等。
一種為細鹽,是將鹽戶煮出來的鹽,再溶解過濾一次,口味和色澤都要強的多,批發價150文到200文一袋不等。
最後一種為精鹽,是將鹽戶煮出來的鹽,再經過溶解過濾兩次,雖然口味和色澤比起後世的食鹽還略有不足,但也差不了多少了。
這種鹽和四川的井鹽價格一樣,批發價按照地域的不同,一斤在一兩和一兩五錢不等,而這種人也是最賺錢的。
可是整個鹽運司,去年卻是隻賺了區區五百多萬兩,說出去恐怕根本就沒人相信。
因為以前兩淮的那些大鹽商,哪個一年不賺個一兩百萬銀子?
而現在的鹽運司,可是徹底壟斷了大明的鹽業的生產運輸批發,按道理每年賺個兩三千萬都是輕輕鬆鬆。
事實上,精鹽和細鹽確實加起來,每年能賺個兩千萬兩左右,其中精鹽利潤就佔了七成多,奈何精鹽和細鹽賺的錢,大部分都補貼到了粗鹽上。
因為粗鹽經過包裝運輸後,每批發一斤差不多都會虧上一兩文錢,雖然只虧一兩文,但架不住粗鹽的銷售量實在是太大了,尤其是這兩年,更是呈爆炸式發展。
前年鹽運司還能淨賺上千萬兩,去年產量和銷售額雖然大漲,可淨利潤卻是足足減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