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書房內,張嫣早已沉浸在了朱慈烺對未來社會的描繪當中。
待到朱慈烺說完後,才深吸一口氣,呆呆的望著他,眼神中竟有了一絲崇拜,心中更是如驚濤駭浪般,翻滾不息。
她沒想到烺兒的志向竟如此的遠大,竟要讓天下所有的人都識文斷字,都身份平等,再無貴賤之分。
在南京當家作主了幾年,張嫣早已不是以前那個身處後宮中的一介女流,而是在治國和政治上都有了一些自己的見解和認知。
正因如此,她才知道朱慈烺的志向是多麼的遠大,高尚,和艱難,同樣也徹底明白了朱慈烺的治國理念。
什麼強漢,盛唐,富宋,和古今那些雄心萬丈的帝王,他們那所謂的志向和盛世,與烺兒心中所思所想所追求一比,簡直就是螢火與皓月之分。
“烺兒,伯孃沒想到你竟有如此的胸懷和大志,若最後真能做到如你所描繪的那般,恐怕我大明真的能興盛百世萬世,而非如歷史上的盛世一般,曇花一現,伯孃今日總算明白,何為開萬世之太平了,還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古人誠,不欺我也。”
沉默了良久後,張嫣才感慨道。
她原以為只要大明兵強馬壯,君臣賢明,國富民安,百業興盛,便能開創一個超越古今所有盛世的大盛世。
可現在聽了烺兒的一席話,才發現自己的眼界和認知是多麼的狹義。
而歷史上那些所謂的盛世,現在看來,是多麼的可笑。
難怪那些盛世,最多隻能持續一二十年,原來都只是表面上的強大興盛。
而烺兒要開創的才是真正的強大盛世,從根本上做到人人都強大富有,只有這樣的強大富有才能經久不衰。
朱慈烺見張嫣說出這樣的話也是頗感詫異,他原本也只是想將自己對未來的一些想法和張嫣說一下,以便接下來的兩年內,她能夠很好的理解和執行自己的政策,免得到時候事事都要請示自己,而自己也要事事都和她解釋一番,誰曾想她還真的理解了自己的治國思想和理念。
畢竟他的真實治國思想和理念,恐怕連馬士英和紅娘子都搞不懂,就更別提其他文武官員和讀書人了。
而這也是江南這些文人士紳為何一直緊張不踏實的原因,因為以前大明的治國理念,所有人都知道就兩個字,仁和孝,所有的治國方針,都不能違背這兩個字。
這也是整個社會和皇帝的共認,那就是仁孝大於一切,起碼明面上是這樣的,哪怕皇帝都不敢明著作出不仁不孝之事,就更別提大臣和普通人了。
而事實也確實如此,相比起其他朝代皇家的血腥無情殘酷,大明的皇家卻是最有人情味的,從未發生過為了爭奪皇位,父子反目,兄弟相殘的事,哪怕是大明頻頻出現的叔侄奪位,最多也就是軟禁。
比如福王和他娘鄭貴妃,哪怕天啟和崇禎對其恨之入骨,可就是因為兩人是長輩,只能憋屈的忍著。
若換做任何一個朝代,皇帝就算不直接殺了報仇,多半也會找個由頭軟禁起來,可事實是福王在河南那叫一個逍遙快活,被反賊殺了,崇禎還不得不假惺惺的大哭一場。
可現在呢?
雖然朱慈烺殺父奪位的謠言,已經被證實是無稽之談,可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當夜朱慈烺兵諫逼宮事,如今也是人盡皆知。
所以自從朱慈烺登上皇位的那一刻起,大明所謂的仁孝治國就不存在了,誰要是再提,那就是天大的笑話。
而皇帝自從登基後,也確實從未說過要以仁孝治天下的話,加上又重用武將,熱衷兵事,商事,讓人實在猜不透皇帝到底打算用何種思想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