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那吳三桂手握強軍,如此竟還讓賊軍竄入了大別山中,實在太過無能。
賊軍雖然只剩殘部,可一旦讓其越過大別山,淮西各地駐軍恐怕很難防得住,臣請纓前去圍剿,誓要將那賊首孫可望生擒活捉!”
“嗯,那就有勞左愛卿去淮西省坐鎮,負責圍剿山中殘賊。”
這次面對左良玉的請戰,張嫣倒是點點頭,沒有再拒絕。
那些賊人不徹底剿滅,確實是個禍患,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殺出來,將那個村子和鎮子洗劫了,到時勢必會引起整個淮西的恐慌。
“臣遵旨!”
左良玉大喜,立功的機會總算是來了。
第二天,便帶著三萬新兵急吼吼的朝著淮西殺去。
對於左良玉的本事,張嫣還是很放心的,她知道只要左良玉肯用心,剿滅大別山中的反賊乃是遲早的事兒。
所以對於逃進山中的孫可望殘部並不怎麼擔心,反而是有些頭痛襄陽的問題。
照她的意思,竟然賊軍願意投降,為了保證襄陽城中百姓的安危,減少將士們的傷亡,赦免賊軍的罪責也並非不可,烺兒走時也留了一堆聖旨,但想想以烺兒的性子,恐怕不會這般輕易饒過。
所以一時也是不好擅自做決定,可這般拖著,終究也不是個事兒。
這種事哪怕張嫣想找個人問詢一下,無論文官武將也都是不敢發表意見的。
最終張嫣再三斟酌,還是隻下了一道懿旨,保證劉文秀他們投降後朝廷不殺,並會向陛下求情從輕發落。
至於聖旨,不到萬不得已她是不會用的。
傳旨的太監離開後,張嫣便將心思又放到了新政上,雖然對北方的戰事也關心,卻也只能提供些錢糧。
襄陽城。
劉文秀進城後並沒有濫殺無辜,平時也是極力的約束手下,此時襄陽城幾乎已被吳三桂和左夢庚團團包圍,成了一座死城孤城。
不過城中糧草充足,憑藉手中的兩萬兵馬,就是堅持兩三個月都不是問題,所以劉文秀一點都不擔心被包圍。
兩萬大軍倒也都被告知了實情,所以倒也並未慌亂,而是耐心的等待訊息。
原本劉文秀以為那小皇帝去了草原,這一來一回最低也得一個多月,才會有結果,誰曾想只是短短半月,傳旨的太監就來了。
可他要的是皇帝聖旨,而非那張嫣太后的懿旨,更非什麼求情不殺,而是赦免。
所以看著來傳旨的太監眉頭都皺成了川字,一時間接也不是,拒絕也不是。
“劉將軍,有太后的保證你們還有什麼顧慮的?可不要敬酒不吃,吃罰酒,聽咱家一句勸,還是趕緊接旨謝恩吧,不然再拖下去,太后震怒不管,直接上報陛下,可就天威難測了。”
來傳旨的太監,是大太監盧九德,顯然也看出了劉文秀的想法,於是苦口婆心的勸道。
“好吧!”
劉文秀猶豫了一會兒,終究還是點了點頭,見好就收的道理他還是懂的。
也知道他們唯一的依仗就是和襄陽城玉石俱焚,可那小皇帝乃不世雄主,若是真的拖太久,一旦將其激怒,恐怕幾十萬人的性命在他眼中連螻蟻都不如,反而會適得其反。
現在有張嫣答應求情,想來那小皇帝也不會讓自己的皇伯孃難看,趕盡殺絕,諒那吳三桂也不敢亂來。
隨即劉文秀就命人開啟了城門,帶著兩萬大西軍來到城外向吳三桂投降。
果然,哪怕吳三桂恨不得將這兩萬人全部坑殺,將劉文秀剝皮抽筋,以出心中的惡氣。